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  相似文献   

2.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5.
今日,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发现我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批改完作业,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错误率达43.5%。其中,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部件写成了“水”。过后,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使学生对两个字产生了混淆…  相似文献   

6.
1.读图:学习观察多幅图的方法,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想象: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在四幅图的“空白点“展开想象,鼓励学生不仅要”想“得丰富、更要“想“得合理。3.会文:在以上的基础上,遵循”先说后写”的顺序,把文章写具体、连贯。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的作业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将“即”和“既”混淆,经常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了“即然”,这恐怕也是令许多老师感到头痛、麻烦的事。笔者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首先我把“即使”写在黑板上(“卩”和“亻”用彩色粉笔写),然后启发学生:“即”的右边是“卩”,看上去好像一把刀;“使”的左边是“亻”,好像一个人站在那里,那么你们能不能利用“卩”和“亻”来想像说一句话呢?学生讨论了一会儿后,大声回答:“即使那个歹徒手里拿着一把刀,我也要和他斗争到底。”“对,歹徒手里拿着刀,我们也不怕。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在这…  相似文献   

8.
今日 ,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 ,发现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 ,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 ,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 ,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 ,然后对学生强调 :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改完作业 ,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 ,错误率达43.5 %。其中 ,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 ,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写成了“水”。过后 ,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 ,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 ,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 ,使学生对两…  相似文献   

9.
李言新 《广西教育》2007,(11C):28-28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  相似文献   

10.
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学好各学科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写字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在各学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写字教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学生汉字书写方面的问题较多。以常用字为例,把“美”的一竖一撇连成了一笔,把“采”“市”写成以竖代点,都少写了一画,这类错字很常见。写得多一画的字也屡见不鲜,如将“象”“制”中该连的笔画写成了两画。有的学生把字形结构弄错了,如将“落”“潇”依次写成了…  相似文献   

11.
唐帅彬 《文教资料》2011,(36):105-107
敦煌写卷里“日”和“日”二字字形常混淆。即“日”常写成扁形,“日”常写成瘦长形。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书者下笔随意.加之“日”“曰”区别本来不大.所以才混淆的。可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日”“曰”混淆。“日”写成扁形,“日”写成瘦长形是有理据的,甚至是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难免存在各种“意外”——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始料不及的举动或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有的教师千方百计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难免存在各种“意外”——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始料不及的举动或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有的教师千方百计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面对高考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政策,有的学生“天马行空”,有的学生“无从下手”。前者在话题中信手走笔,什么都写了,但什么都没能写好;后者却只能望话题兴叹。因此,要写好高考作文,在理解话题的基础上还要树立“聚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一天,我收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不长,现将正文部分辑录如下:我平时经常翻阅《小学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如2001年第7期刊登的《笔顺漫议》一文,让我明白了写字必须严格依“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好规范字。这些天,我遇到一个疑惑,特向《笔顺漫议》的作者———张老师您请教。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如“田”、“园”、“国”时,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习惯于把第二笔写成“横折钩”,认为这样写好看些。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写是不对的,应该写成“横折”。也有些老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两种写法都可…  相似文献   

16.
故事一: 今天,我教学生学写一个“男”字。我刚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就不约而同的读出了这个字,有的还在大声喊:“田力男”。我点头肯定他们的回答,并示意让他们安静。  相似文献   

17.
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需要处理,比如“羽”在上下结构的字中,处于上面时,其中的“钩”要写成“竖”,同样“雨”字处于上面时,第三笔“横折钩”要写成“横折”等等,这类型的问题是书法上的要求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半鲁相请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6,(11):68-69
鲁、曾、暖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  相似文献   

19.
“燕”字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个生字。“燕”字笔画繁多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识记。在学“燕”字时 ,我先让学生弄清楚“燕”是上中下结构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中下的顺序观察各部分的组成。师 :“燕”字最上边的“廿”像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 ?生 :像“艹”师 :“廿”与“艹”有什么不同呢 ?生 :“廿”比“艹”下面多了一横 ,就像是草字头封了口。  师 :“燕”字的中间是个什么字呢 ?生 :是个“北”字和“口”字。师 :“燕”字最下边是什么 ?生 :“燕”字最下边是四点水。师 :你能给燕字编个顺口溜吗 ?生 :草字头要封口 ,北字中间一…  相似文献   

20.
在多年的写作课教学中,笔者发现:不论普通班的青年学生,还是成人班的在职学员的应用文写作存在一个通病——“请示”、“报告”混用,而以成人学员为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往往是“请示”、“报告”不分。有的将“请示”、“报告”合在一起使用,写成“关于……的请示报告”。有的甚至将二者颠倒使用。要请示一个什么事项,却写了一个“报告”上去了;该是写报告的却又写成了“请示”。这样一来,使得上级机关分不清究竟是“报告”还是“请示”,以至公文难以处理,从而贻误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