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讫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h、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  相似文献   

3.
论造字方法     
早在公元二世纪,许慎就归纳出了汉文字的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简称“六书”。到了十七世纪,戴震提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认为只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简称“四书”。近人唐兰创“三书”说,含象形、象意、形声三类。自许慎以来一千八百年间,从事造字法研究者众,然而在造字法系统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者仅数人而已。当前文字学著述颇多,几乎一律沿用“四  相似文献   

4.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否定“六书”是六种造字法和四种造字法与两种用字法的观点, 认为“六书”的本义是指六种汉字: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文章指出, 后人把“六书”看作六种造字法或四种造字法和两种用字法, 原因在于汉儒解说“六书”时使用简称, 从而混淆了象形字与象形的区别、指事字与指事的区别等。只有把“六书”与“六法”区分开来, 才能还“六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假借”是在“依声”借用字的基础上“托事”——即增益表义偏旁而产生新字,因而它是一种造字的规律。假借字不同于形声字、转注字和通假字。  相似文献   

7.
说起汉字的形体结构,自然离不开“六书”,但历来有关“六书”的解说,又令人莫衷一是,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或曰“六书”均为造字之法;或曰“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之法。笔者认为:持后一说的人忘却乃至否定了“转注”在汉字发  相似文献   

8.
文字学知识———何谓“六书”北京骆增秀古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象形。描摹实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车”画一辆车,“马”画一匹马。如甲骨文“”、“”就是描摹太阳、月亮的形状而造的“日”...  相似文献   

9.
对于“六书”的认识。从古到今,众说纷纭。最大的分歧在于对转注、假借的认识上。历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从未止息,从未“衷于一是”。在此仅谈谈对“转注”与“类化”的认识。通过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可以说“转注”是在造字过程中间接产生了后来所分析的部分形声字。不排除后来的“类化”是对转注方法的一种借用的可能,用以整理简化汉字。  相似文献   

10.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讬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卜、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汉构词法,有从传统角度研究构词法,有从认知角度研究构词法,还有从原型理论角度来探讨英汉点面构词法。原型就是点面构词法中的“点”,非原型的成员即边缘范畴成员是点面构词法中的“面”,这个“面”是以“点”为圆心辐射出去的。英汉词语的点面构词法能产性都很高,其中汉语的部分词汇受英语的影响较大。出现点面构词法的认知过程是由于人类的类比心理和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2.
综述各家对"转注"概念的不同诠释,提出对"转注"概念的理解:"六书"是根据汉字形体与所记录语词音义关系划分出来的汉字结构类型,"转注"的特点是字形中某个构件不能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相互联系,但可以借助"某省形""某省声""倒某""反某""古文某"的形式与其他相关构件联系起来,从而辗转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发生联系,使其字形能够解释其字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基本颜色词理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汉语方言颜色词的构成及其理据,认为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对汉语方言颜色词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音系学音位理论和特征赋值理论对中国手语的构词要素进行了音系学的分析。文章认为:中国手语的构词要素是由无意义的特征构成的,要素即“音位”。如其它人类语言一样,中国手语的音义关系既有任意性,又有相似性。文章认为,根据特征赋值理论,中国手语中的“书空”缺乏音系理据,因此从音系学讲没有充分的语言学资格。对中国手语的音系学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手语(包括各地方手语)是否具有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即音义之间的双层性和任意性。  相似文献   

15.
汉字假借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性质、历史地位、产生原因、使用状况、对汉字系统的影响都很不相同,有必要进行历时考察。先秦汉字假借的实质标示了汉字表音化的运动方向;东汉以后假借衰落,形讹字、类化字必须与文字假借严格分开;唐代民间手头字中的文字假借是真正意义的写别字,与先秦假借性质不同。进行假借性质的历时考察,有利于科学理清汉字发展的趋势、准确判定汉字的性质、科学展示汉字发展的历史,帮助典籍的阅读和理解,并为现代汉字简化、文字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列举“阿”、“子”、“生”词缀在《祖堂集》中的用法,分析这类词在闽语中的保留情况.同时,将近代汉语附加式构词法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窥探近代汉语词缀发展面貌,反观闽语对近代汉语通语的继承状况.  相似文献   

17.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用于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文化观念。这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旨在保持封建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学"的文化观念从萌生那天起就带有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名实不符性和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明交流、融合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亟需对"中学"和"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关系做一个全新、现代化的诠释,用新型"中体西用"文化观建构一个居于时代先进行列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建构汉语语词意义生成理论应首先认识到以下几点:语义生成理论不等于语源学;不应以传统的现代汉语构词法理论代替对语义生成理论的探讨;要充分认识语义生成的多源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它对于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同时又具有其内在的理论困境。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对“天人合一”的固有结构进行改造,才是传统"天人合一"发挥当代意义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