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慧 《青年记者》2006,(16):77-78
在记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而当“富”记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2.
等会     
一上班我就在等。等什么?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在等会。不不,这说的太难听了,应该说是在等新闻线索。而这线索,说到底,也真可怜,因等麻痹了脑子,等懒了手脚,很少去觅食,只好在家等食,这就只剩下“新闻发布会”这条唯一线索了。于是乎,不是新闻,正儿八经地开个会,也便打扮成一条新闻。是新闻,不通过一次新闻发布会,似乎就不够“分量”。“不发对不发”(即不开会不发礼品、新闻单位就不发新闻)成了新闻界一句“行话”。“要  相似文献   

3.
丁海宴  赵莉 《现代传播》2001,(5):135-137
艺术中的“真实”问题,像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似乎说不说已无关痛痒。可转而一想,牙老了,却不掉,必有其不掉的道理。依我看,“真实”就是这么一颗“老牙”,不想不碰不痛,越想越碰越麻烦.麻烦的是,似乎搞不懂它究竟是个啥“玩意儿”。用句专业的话说,是“真实”的属性不甚明了. 往往,越说不清的问题,其实,说起来才越有趣.容易说清的问题,就容易让人觉得没味道。恐怕,这是我们要说的主要理由. “真实”,在影视理论和创作中,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概念,也是一个时常被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我无心引发或继续这些讨论.因为我觉…  相似文献   

4.
“优胜劣汰”、“留勤汰懒”一提到下岗,有作者就搬出“优胜劣汰”、“留勤汰懒”等言论,把下岗职工说得一无是处,怕苦、怕累、怕脏、小事不干、大事干不了等,使人听后看后很不舒服。有职工拿着一叠先进证书来反映,懒能评先进吗?有的因精减而提前退休的职工说,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退休时还背上懒名。“优胜劣汰”、“留勤汰懒”,乍听起来,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细品则不然。从竞争角度来说,这些言论没有错,但应用于目前企业的下岗不一定恰当。现在的企业下岗职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在原企业没有工作岗位,且没有找到新的工作,他们仍与原企业保留劳动关系。造成下岗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加上国有企业在统包统配的  相似文献   

5.
人啊,越待越懒。小的时候,一放学大人就让我们干这干那儿,总是不让我们闲着,我们稍一偷懒或玩一会儿,大人们就训斥说:“人不能待着,越待越懒,越吃越馋。”小时候不大懂事,大人一说,我们就噘嘴,嘴上不敢说。心里却很烦。现在想起来,大人的话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业余写稿几十年,我的体会是:作为一名通讯员,能保持有取之不竭的稿源,勤学习、勤调查、勤思考固然是最重要的方面。在具体方法上,我还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身边不离一本“拟题簿”。 我的这本“拟题簿”上面几页记准备要写的文章题目,后面记有关已掌握的素材,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要有一点意味且可以挖掘加工成章的东西都记入该簿。一本用完了,再将可用未用的内容转抄到下一本。这样做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首先能防止好稿漏写。随时将要写的东西记上簿子,就等于将“素材”存入“仓库”。以后一有空即可将它翻出来,…  相似文献   

7.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一位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我说:如今一部分记者、编辑,尤其是相对年轻的同志中,存在着“懒”、“皮”、“变”现象.对此我有同意. 所谓“懒”,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进步,交通、通信的方便、快捷,助长了懒惰心理,比如:电脑广泛使用,写字“懒”了;手机普及了,去现场“懒”了;信息得来太过容易,思想“懒”了;我经历过多次会议场合,发现做笔记的都走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年轻人基本上不做笔记,也不认真听;有一次一位年轻同志“采访”我,竟然连笔和本都不带……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万豪酒店遭遇恐怖炸弹袭击。各路媒体记倾城而出,直扑爆炸现场。作为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的摄影记.我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由于事件突然,现场混乱,以至于现场的摄影记很多激动不已。第一次采访重大爆炸新闻的法新社摄影记巴勇说:“我太兴奋、太紧张了.这摩托车头盔戴了一天居然忘了。”现场面对“热新闻”的摄影记并非人人有所收获.例如美国自由摄影师理查,因未能在现场拍到令自己满意的好照片而十分懊丧。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作为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应注意“四忌”、“四兴”。即:“忌懒,兴勤”;“忌浮,兴深”;“忌傲,兴谦”;“忌吹,兴实”。“忌懒,兴勤”,核心是“勤”。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勤奋,不能懒惰。这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记者在采访中,既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又要保证工作质量。为了解决时间紧和任务重的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勤”。至少有“六勤”值得提倡:一是眼勤。要眼观四面,去发现和捕  相似文献   

11.
有人說:記者不記,不配作記者。他所謂的“記”,是指写消息、通訊、特写、评论、等等。我也說:記者不記,不配作記者。我所謂的“记”,是另一种意义,指記者在采访中要勤于动笔,把宝貴的材料,观察的心得,出色的题材,人物的谈話,有特性有意义的細节,群众的詞汇,乃至对景物的观察,都不偷懒地記在自己的笔記本中。记了又記,記的越詳细越好。如果不是这样,我认为这样的人是不配作記者的。因为沒有一个不做記录的記者能写出东西来的。我初作記者,是勤于“記”的,常常不是一本而是几本笔記本带在身边。过了几年,觉得自己对业务熟一点了,自己的記忆力似乎也不算坏,于是就懒下来。笔記本上再也看不見什么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材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爬格子少说也有10余年。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我总是苦苦追求,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的作品已在全国100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共有2600余篇,有些被评为全国、省、地、县“好新闻”,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受表彰奖励40余次。我还被全国近4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在10多年爬格子生活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到了“五勤”和“三准”。 这“五勤”,就是在采写中坚持“腿勤、手勤、口勤、眼勤、脑勤”。这“三准”,就是在投稿中“对象准、栏目准、时间准”。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现在的蔬菜越来越水灵漂亮,可是味道却越来越淡。我怀念小时候吃的咬一口就清香四溢的黄瓜,沙瓤的西红柿,越嚼越甜的大白菜。可是那时却很难买到菜,为买一点菜有时我们会跑十几里路。到底是有东西吃却不好吃好呢,还是东西虽好吃却买不到好呢?真让人难回答。可是无论如何,我可不想吃那么多氯霉素啊。”  相似文献   

14.
论百读不厌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诸多偶然和必然的原因,我有幸成了冯友兰先生的“再传弟子”,而且所做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所以各种有关冯友兰的“研究文章”、“口述历史”或者凡是称得上相关材料的,我都很想了解。新近有朋友告诉我,何兆武先生的口述历史《上学记》中有一段“冯友兰先生”的文字,建议我找来读一读。我读了一遍之后,觉得有必要就这段文字也写点东西,权叫“笔记历史”吧!  相似文献   

16.
徐珂的《清稗类钞》,记有一厕所对联。说一某生屡试不第,回乡务农。为求生计,在路旁造一厕所,积粪以售其资。同时书一联:   “但愿你来我往;   最恨屎少屁多。”   虽通俗,却幽默。不高雅,但深刻。借用过来,于写文章似不无帮助。那就是勤深入,多调查。挤水分,少空话。于是不觉间又让人想到,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一副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字空”。   这就高雅了吧 ?文章不写一字空@李人凤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记者应该是个专家,还应该是个杂冢。的确,做一个普通的记者不难,做一个好记者很难,本人初到记者岗位,对如何做好记者工作有这样的理解。一、做一个好记者,勤奋很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做一个好记者不能懒。脑子不能懒,眼睛不能懒,嘴不能懒,腿不能懒,手不能懒。有  相似文献   

18.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9.
著名围棋手聂卫平说过:“我喜欢有胜负的东西。”朱珉辉也颇有这种理念。他说:“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20.
青柠 《新闻天地》2008,(8):48-49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烂片说:不看第二遍。但对《赤壁》,我连第一遍都不想看完。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病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