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探讨了母语思维对英语习得所产生的正、负迁移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习得策略。  相似文献   

2.
语言焦虑(language anxiety)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者的一种不安、忧虑、烦躁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与不安、失意、自我怀疑、忧虑、紧张等不良感觉有关,这可能是最妨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本文对语言学习焦虑变量关系及在教学中如何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焦虑心理,促进二语习得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普通语言中70%以上的词语表达源自概念隐喻所体现的隐喻思维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通过隐喻思维习得词汇过程即对要习得的单词特征进行物理的、心理的、语境等方面的联想,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某词的整体概念.有助于习得者触类旁通地领悟、记忆和应用词汇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词汇习得效率.  相似文献   

4.
就像其他任何一种二语习得理论一样,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不能够对二语习得做包罗万象的阐释.然而,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在语言输入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领域最有影响、最有贡献的理论.它的提出为语言输入研究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视野,奠定了语言输入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焦虑和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语言学习较大的两种情感因素.二语习得焦虑与二语习得成绩呈负相关关系,而二语自我效能感与二语习得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在教学上,从二语自我效能感与二语习得焦虑关系入手可以提高二语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6.
邓曼娜 《高教研究》2005,21(1):41-45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Sapir,1988,188)“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其关系可从三个方面来表述。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英汉思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我们习得第二语言成为可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特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自然会把英语习得过程与母语习得过程进行对比,希望从中发现共通之处,以便更好地进行教与学.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料进行隐喻对比,试图发现英汉语言中深层相似的思维活动,这对有效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生物学家、病理学家以及其他许多科学家和政治家十分关心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不少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过论述.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思维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唯一工具,因此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外语的教与学,经典性的概括为"成绩不小,问题不少",而在讨论问题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是"哑巴英语"。本文试图从语言与思维以及儿童语言习得的借鉴等方面来探讨:从自言自语到内部言语再到脱口而出是一条培养外语思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叶秀丹 《考试周刊》2012,(70):180-181
幼儿语言习得是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影响幼儿语言习得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尤其是语言环境对儿童习得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释语言习得、语言环境概念的同时,阐述语言习得与环境二者的关系,并对幼儿语言习得中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语言是紧附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基础上的结构体。它既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又是思维的主要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文章旨在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从而探索出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表达思维的载体;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阶梯,是语言的逻辑构建了思维。语言在传达思想的时候要受思维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人思维不同,同一国家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因此语言的信息功能不是绝对的,而具有一定的差距性,也就是说语言信息功能的相对性。本文拟从如何减少信息功能的相对性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他的成熟的戏剧里,语言的个性化和形象化两个特色为莎氏赢得了世界语言大师的称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谓个性化的语言既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蕴涵人物所处时代的独特气息。所谓形象化的语言都来自于语言的内容是具体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身份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和文化身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的一面窗户,是个体与某文化团体归属关系敏感而重要的标志,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语言是个体自我意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渗透到个体的每一次思维和整个世界观;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文化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语言和文化身份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现实生活中文化身份的认同相当复杂,语言并不是文化身份认同的唯一标志。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汉民族和而不分、浑融无间的“一元化”思维模式,决定了汉语言以神统形的人性,并由此衍生出汉语言多义性的特色。语言也是学的第一要素。在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语言背景下,多义的汉语言对中国学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形象、意境、主题的朦胧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重抒情言志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探索、反省中,更能剖析、领略深具传统化特质的多义的汉语言、模糊的汉民族思维和朦胧的诗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文化,同时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保存一种语言就是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失去了一种语言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意味着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对广西仡佬语濒危成因进行分析,不仅能起到加强对仡佬语的保护作用,而且能使仡佬语所蕴含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王梦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3):57-60,74
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传统认识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不足之处在于它们都把语言和文化看作两个孤立的个体.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人类认知的本质决定了语言和文化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不是彼此决定的关系,某一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是历史的、偶然的产物.人类认知能力是无限的,无限的认知能力赋予人类语言以无穷创造性,人类语言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实现对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这种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构成了翻译可能性的坚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互为表征。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其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句子结构上的诸多体现。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掌握因不同思维模式所形成的英语特有的句子结构,以激发学生对英汉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英汉两种语言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推本溯源,这正是不同民族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者思维侧重不同,思维方向也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我们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思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融合。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全球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全球化,本文通过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影响思维的要素,民族文化的内核等方面加以阐释,说明了仅仅语言形式的部分改变不会导致思维的全球化,更不会因此威胁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