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及创新等能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估测能力。【教学准备】台秤、1千克重的物品(水、木块、铁、毛线、苹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处处充满规律。2.运用规律的特性,进行正确、合理的推理,体会运用规律的价值。3.初步渗透"符号化"意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规律图"感悟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4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2.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3.在测量周长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5.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孩子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长。二、认识周长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主题图、例1及课堂活动第1题及相关练习题。【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上和下的基本含义,会辨认上和下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初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3.使学生形成辨认一定空间方位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上和下的基本含义,会辨认上和下方向,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9页。【教学目标】1.感知打"折"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2.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打"折"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1.初步感知。(1)出示天安门、奖杯和飞机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什么物体。(2)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发现:这些物体的两边各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2.举例辨识。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例1,例2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一、寻找排列的规律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三册数学活动课《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选择数据提出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并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购物问题。【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选择购物方案。【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和游戏所需的各种实物(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教学目标】1.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重新理解0的意义,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过程】一、巧设情境,建构相反意义的量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71~72页例1。【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三册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数边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三册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数边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85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或实物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发现规律过程,掌握按规律将简单图形或实物进行有序排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1~32页。【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观察、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案例(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带你们到儿童商店去逛一逛,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受、体验以及估算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