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因明是"五明"之一,是古印度内外各宗教派别共同习学的一门科学,于公元8世纪前后,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因为它混杂在佛教哲学著作--量论之中,故而有人误把量学当作因明,使因明染上了佛教色彩.  相似文献   

2.
逻辑有三大源流,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先秦的名辩之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三者都与认识论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本质上是同一范畴的科学,即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思维方法的学说。其中以古印度的因明为最早,它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经历了古、新两个发展阶段。公元五世纪,陈那撰写了《因明正理门论》等因明论著,划时代地把古因明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新因明。新因明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即是改古因明的五支论式为三支论式。三支论式是新因明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三支论武,就可以较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3.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印度因明、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不同阶段和形态。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实现了类比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飞跃;汉传因明则形成了“八门二悟”的论辩逻辑体系,并在语用逻辑、辩证思维方面有所探讨。而藏传因明无论在哲学本体论、知识论还是逻辑上都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逻辑包括"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两个传承,玄奘法师先后译出《入论》、《门论》,建构出汉传"因明"体系,在汉语系佛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为核心文本的具有大乘佛教唯识宗之理论特色与取向的注疏研习系统。由于玄奘法师依唯识宗而确立见地,因此汉传因明与印度大乘唯识学有着密切关联,但陈那所创新因明体系在本质上应是"佛教量论",而"因明"一词的确切所指应是弥勒唯识学的"七因明"学说,是故玄奘以因明一词加于本来题名为《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之前,实质是以"唯识因明"来限定作为独立认识论之逻辑学体系的陈那"量论",由是导致了汉传因明作为"论议道"性质之逻辑学的基本走向。但唯识"七因明"与陈那"量论"并不一致,且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佛家逻辑——因明创建于印度,后来通过佛教传入汉地,又东渐朝鲜、日本。因明传入我国后,形成和发展为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但因明在汉地曾经衰微,到近现代才复苏和再度发展。现在社会论辩之风日益兴盛,辩讼之风也极为强劲。社会的需要促进了论辩学的复兴与创新。我国的一些学者正在从因明中吸取营养,借以构建适应于现代的论辩学。我们要继承因明这份珍贵的遗产,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6.
因明是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但关于因明的逻辑性质直至今日,争议颇多。大多数文章多从佛教,论辨术等角度来看因明的性质,而忽略了因明本身的逻辑性。本文将以“论式”的发展为研究线索,透过“论式”的本质来探讨因明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相似文献   

8.
<因明正理门论>以宗、因、喻组成的"三支论式"联系和沟通立足于佛教胜义信仰的现量世界与立足于名言思辨的比量世界,宗、因、喻关系适合于启发立、敌之智、开悟胜义和达到佛教信仰并证成所立之宗的独特推理形式.通过因喻、喻宗、因宗以及立破规则四个方面的辨析,把握陈那新因明逻辑论式面对和解决两个世界关系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辨析宗、因、喻关系的本质并进一步明确<因明正理门论>与陈那新因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曾是最大的佛国和佛学研究中心 ,当年唐僧取经就是去的古印度。但是 ,许多人并不知道 ,如今印度人早已不信仰佛教了。1 992年出版的《最新世界地图集》文字说明中说 ,现在印度 83 %的人信奉印度教 ,1 1 %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2 .6%的人信奉基督教 ,2 %的人信奉锡克教 ,余下的 1 .4 %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余宗教 ,或者不信教。从这个材料看 ,现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 ,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来 ,在人们心目中 ,印度就是个佛国 ,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数信仰佛教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 7世纪 ,古印度已经…  相似文献   

10.
“古”印度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表述与课本第69页“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表述有出入。“印度”和“古印度”不是同一概念。古印度是历史地理名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而不是“印度”。张骞通西域前,西域某些国家已经信奉佛教。可见,佛教传入西域是在西汉前期;传入内地是在西汉末年。课本第69页的表述更为严谨。“古”印度$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1.
道家和道教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易》的象数论;佛教与古代印度数论哲学接近。佛教、道教均主出世,较易融通。儒佛都主张心性本善;佛教的知识论(现量说)、自性论与儒学原有的自省观和心性观有相通的潜在因素,可在思维逻辑上对理学的形成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文"以数理逻辑否定普通逻辑、批判性思维逻辑、非形式逻辑是以小逻辑观否定大逻辑观;"王文"混淆传统逻辑与普通逻辑,混淆数理逻辑与现代逻辑,其"以数理逻辑完全取代普通逻辑"的错误主张偷换为冠冕堂皇的"以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的口号;绝对不能以数理逻辑取代普通逻辑,"王文"所提出的以数理逻辑取代普通逻辑的种种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的研读,试就对立统一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核心问题作了论证。即从黑格尔“逻辑学”总的方法的本质、贯穿其“逻辑学”的核心及黑格尔“逻辑学”中三分法的根本三个方面论证了对立统一是其“逻辑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其实,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而不能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辩的程式;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证式,而不是推理式;佛教逻辑论式带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实践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佛教出现全面复兴的景象,引起学者对佛经的研究兴趣。梁启超是兼治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研究佛经目录,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佛经目录有历史观念发达、辨别真伪严格、审慎、搜采遗逸甚勤和分类复杂完备等五个优点;佛经目录引导佛经的编纂和新目录体例的产生,引起学人对佛经史料的注意。这些思想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后学研究佛经并开出硕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禅词综论     
禅词是蕴涵着禅理的词 ,它最早出现在北宋中叶。宋代禅文化背景的形成 ,禅悦之乐的自觉生发 ,宋禅语言观与性情观的革新 ,是禅词兴盛的主要原因。禅词的美学内涵主要有模糊美和不隔之美两种形态。禅词是在宋代文化背景下宋人为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促发的一种文化时尚的结晶体。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空灵的境界、遮诠式的创作原则、禅悟式的评论方法、离合态的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佛教音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音乐是"弘法之舟楫"。佛教音乐是一个法门,是修行的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佛教能使人走入善境,至美至善。  相似文献   

18.
西游故事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甚至作品的某些内容是违背佛教的.从这层意义讲,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梧州是岭南古代佛城,拥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梧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应从深挖佛教旅游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走区域联合发展之路、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化、系列化佛教文化旅游商品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