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理论层面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监管框架缺位、政策框架缺失等问题,实践层面缺少相对科学完善的应用指南、监管认证工具、创新实施方法和行动措施,严重削弱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制约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融合创新发展的进程。文章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指南》的发布背景和研究目的,从人本主义批判视角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争议和伦理风险,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的政策框架,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创新应用的促进方法和未来关注议题。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政策规划制定进行了思考,以期为我国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客体在今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形态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教育体系提出挑战,由此引发的主体性之痛逐渐显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主体思想的“工业化”、主体交互的“规训化”、技治主义的“宿命化”,进而遮蔽与压抑教育中的人、教育活动、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风险,超越教育的主体性之痛,可能的实践理路包括:坚守主体教育实践的理性遵循,培育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构筑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责任伦理体系,实现人与技术的共鸣;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监管机制,提升教育系统的自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数字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本研究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容框架、功能结构和逻辑关系,结合UNESCO《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指南》和我国终身教育实践,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潜在风险,提出统一原则、政策治理和创造应用三大基本路径,以期促进学习型社会的高倍速建设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使其从工具型应用跨越到互构式发展。然而,生成人工智能真正走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集中表现在生成式模型固有的低认知性使其难以与教育垂直领域求真求实的底色相符。因此,从以大语料和高参数为特征的生成式模型向以认知推理学习为基础的世界模型跨越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方向,教育的基本理论将成为推动这次跨越的重要力量。基于该视角,借助以世界模型为基础逻辑构建的契机,研究从知识、实践、态度和认知四个维度充分探讨教育对人工智能的反哺价值。此外,本研究还从技术实现和理念转变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在当前生成式模型井喷式发展的节点,研究提出人工智能模型与教育的互构作用,对探索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新高地有较为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规则,从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以创造新的原创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全面超越了传统软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确保其应用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避免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风险,包括数据使用风险、生成内容滥用风险、算法滥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文章通过对中美欧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为相关企业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商业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具备自然语言生成能力的ChatGPT的诞生,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大规模流行,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流行的时代,意识形态图景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具有特定价值倾向的内容生产,伦理道理秩序的严重冲击,新闻舆论安全的动摇,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主要风险挑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沉迷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导致大学生学术科研事业荒废、受生成内容负面价值观“污染”,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友情观和爱情观,甚至还会造成心理问题和精神危机。国家力量要及时介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要形成企业、政府、用户及ESG评级机构多方合力的全流程监管,重视优质内容生产;要切实加强多样化场景运用,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所开发的相应实践理论与技术,其在各个领域的爆发应用为未来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学术伦理、劳动替代等问题也引发全球热议。实践地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可能存在人文性缺失、科学性缺失、依赖性成瘾、原创性与批判性缺失等风险。为更好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研究并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助推学术研究的向善发展;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参数,鉴别学术研究伪成立性;调控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加强学术研究的前瞻预防。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应势而生。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因此高校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首先应确定以何种伦理道德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是满足人工智能对价值的内生需求、回应人工智能伦理挑战、坚持教育内在引领价值的需要,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之源,以国家、社会、公民三维统一为发展旨归的基本遵循。高校应不断拓宽育人阵地、推进多学科教师在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中的高质量协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工智能伦理教学资源建设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9.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愈发凸显。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技术生产力的最新体现,其对教育生产力的变革将对技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技术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的定义,并从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两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随后,文章通过呈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劳动者由人到智能体、劳动资料由配置到介入、劳动对象由硬知识到软知识、教育生产力形态由转化到进化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产力的过程机制。最后,文章从人机关系由人机协作到人机融合再到人机共生的演进角度,探讨了从“此时”到“未来”的人机协同教育图景。文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新时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明晰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进脉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未来教育中人机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远超人类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其与网络攻击的结合是夺取网络优势的强大手段,这种结合带来的风险亟待法律为其建章立制。国际人道法的适用符合网络空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6条和国际法院咨询意见为国际人道法的适用提供了法理依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网络攻击行为应当受国际人道法区分原则、比例原则、军事必要原则和马尔顿条款的规制。而网络空间会加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可控性,国际人道法显然难以满足这种规制需要,国际社会有必要完善现有机制以应对网络攻击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为教育带来便捷、培养时代新人的同时,也衍生出复杂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我—他”师生的传统伦理关系错乱、数据壁垒和鸿沟带来的合法权利丧失以及确定性算法和不确定性发展之间的伦理背离。究其原因,与“一切皆技术”的算法崇拜主导着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固有制度观念的时空分离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多元主体责任壁垒密切相关。为合理规避这些伦理风险,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生隐私保护规制,构建各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ChatGPT掀开的科技盛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启发的远不只是教育转型的方法选择、技术方案和应用场景,还包括它作为“智慧工具”可以为教育擘画的转型图景。一方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转型之所以令人向往,关键在于它能赋予教育人机协同、知识突破、向下兼容、向“智”迭代的机遇。另一方面,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暗含的弊端来看,围绕它开展的教育转型将会面临来自人机冲突、知识魔法、数字鸿沟和超脱现实的挑战。相应地,为了彰显“化挑战为机遇”的转型向度,教育中人有必要批判性地检验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转型,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与欣赏这场关乎效能革命的科技盛宴,以使之讲述为一场敢于坚持公平的精彩冒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历经60多年曲折发展的人工智能再次走向浪潮之巅。坚持人机协同的基本思想,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功能优势与教育业务场景有机结合,有望驱动整个教育新生态的塑造。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结构、教学模式方法、伦理道德水平及专业发展方式等带来冲击和挑战。为此,广大中小学教师亟需“修炼”人机协同育人能力、持续反思与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及选择能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学科领域合作能力等五项关键能力,以胜任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  相似文献   

14.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课程教材教法出现了新变化,为此,提出生成式探究学习、生成式课程、教材的智能化助手开发和重构学习资源建设的新思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在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指导下,从国家、学校到每一个班级,都要制定学校教育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管理办法,确立在教学中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班级教师责任制,开展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技能,开展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学改革发展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为人工智能在全社会的普及作好教育准备。  相似文献   

15.
由ChatGPT掀开的科技盛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合和共生”的基本逻辑,从人机交互、智能升级和共生发展等维度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价值功能、智慧形态和关系性质方面的内在张力也使得转型实践备受掣肘,难以体现教育内容的聚合性要求、彰显意识形态治理功能、凸显思政育人的实践智慧、生成人人交往的精神共同体。因此,须辩证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赋权增能的历史实践,挖掘技术潜能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技术限度,从整合教育形态、形塑技术生态、坚持价值赋魂和培育主体素养入手,激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密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向好。  相似文献   

16.
当教育者以批判性逻辑和局域经验性认知为基础,将注意力放在ChatGPT等生成性人工智能的异化利用上时,可以很轻易地挖掘其所引发的教育质量失控、运行失序、伦理失调、认知浅化、创新堕化等外在异己性风险,成为自觉公开或隐蔽抵制的“技术幽灵”,容易形成一种基于自我选择和自我强化的新的不平等。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呈现的强情境化、重整合化、凸显个体差异性和内蕴批判精神的特征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能为学习者重构空间、重建内容、重塑能力、重调过程、重建评价等,为破解单一知识来源、冲击标准化场域、打破封闭式教学和突破外在表现评价等教育异化现象提供“解决工具”。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利好”转化需要以理想课堂建构为追求,建构人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实现共生成长的生成机制。对此,基于动机类别和联结机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转化机制区分为顺应型机制、响应型机制、主动型机制和建构型机制,旨在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和联结机会,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应用,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从“失序”到“有序”的应用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本质是范式转换而非知识堆栈。作为新一轮AI革命“皇冠上的明珠”,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凭借其高智能交互、创造性生成、复杂数据处理等能力,拓展出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新路径。该研究以AIGC的功能机理与助研情境为基点,从知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阐述了该工具对于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赋能逻辑。然而,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AIGC的助研应用仍面临着知识生成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质疑、服务客体的局限性、数据安全与伦理的危险性以及信息承载意识形态的侵犯性等问题,应从四个层面制定技术赋能策略:在工具层面,以技术降槛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知识权力公平;在基建层面,扩大教育研究数字化空间普及;在安全层面,创建科研领域的轻量化专用型语料库;在话语建设层面,支持本土AIGC平台的功能迭代与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9.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发布《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支持教育管理与供给,助力学生学习与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但是也暴露出伦理与算法偏见等挑战。文章通过阐述该指南的价值、现实与政策驱动下的背景,分析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成效与挑战,总结出社会公正化、主体多元化、维度全面性与前瞻性等特征,提出要重视全球和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参与,建设平等包容的话语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与人工智能高度衔接的教育体系等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揭示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将面临哪些新的伦理问题,并在人工智能伦理和教育伦理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运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系统梳理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特点和优势,及其可能引发的新的伦理问题:(1)角色层面,系统创建者、教师、学生和监测员等利益相关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伦理困境;(2)技术层面,涉及自动化决策伦理问责、算法伦理和数据伦理等方面的问题;(3)社会层面,可能转变就业市场、改变人际关系和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因此,需要对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需要遵循一般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和教育伦理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为二者之间的交集,具体包括:(1)福祉;(2)是非善恶;(3)公平正义;(4)人权和尊严;(5)自由自治;(6)责任和问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