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既有必要性,又有合理性,两者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方面均内在地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路径是:优化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强化课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出了深刻的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前提。“高度契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也随着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拓展深化、巩固发展。“高度契合”有其根本动力、实现场域、推动主体上的成因。“高度契合”贯穿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全过程,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具有世界影响和人类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出发深入解读两者的“彼此契合性”,这对理解两者“互相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也是必需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高度契合性”,作为逻辑前提,两者才有可能进入相互“结合”的逻辑进程,没有“彼此契合”,就没有“互相结合”,两者结合的结果必然地生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而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文化与价值观天然地具有紧密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3-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契合,内在融通,实践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升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活素材、传播方法和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承和升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者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逻辑,我们须从二者文化契合性的角度上加以理解,更应该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场域,从二者何以能结合、为何要结合以及结合的效应三个层面深入探讨其价值意蕴。具体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价值主张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天然属性上高度契合;二者的结合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与担当,不仅符合自身的实践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二者的结合不仅顺应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大势,还为化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相似文献   

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内在思想的契合性,与高校思政课具有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加上我国当前的政策环境呈现积极的支持导向,为二者融入创造了主客观条件。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逐渐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实效。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历史根系”之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契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践中,要汲取朱子文化的营养,普及推广朱子文化,推动朱子文化生活化大众化;引导大学生深入研习朱子文化,把学习朱子文化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在传承、创新、转化朱子文化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党员提高自身修养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修身正己”思想以及“内省精神”思想,能够为党员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丰富养料。强化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员修养的内在契合以及将创新传统文化与落实四个全面有机结合,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员提高自身修养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教学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从教学目标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根源性意义;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意识;从学校层面看,经典阅读、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集体记忆,是独特的文化意识基因。高校作为国家、民族文脉历史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高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天然的联系性,可着重围绕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校园、校史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活络传统文化交流机制,深化高校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探颐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是促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源初形态上的中西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时性上的古今之别,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属性和中华民族利益代表的身份属性等,共同驱动了“两者的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维度,马克思主义中西之变中的中国化实践和时代化理论发展的要求,是推进“两者的结合”的现实之需;从传统文化维度,传统文化古今之变中的内容、方法和价值的现代转化,是推动“两者的结合”的发展之要;从中国共产党维度,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与身份属性、党的建设、党的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是达成“两者的结合”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13.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大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探索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使命。二者结合的理论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易于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生根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以一种崇尚理性和智慧的道德伦理文化接纳、吸收马克思主义,并在历史观、自然观、人性观和实践观上具有深度契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赋新义、改形式、增内容、展外延和正规范的方式,在持续的理论创新实践中推动和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建构了“马克思主义行”新的解释框架。通过阐释二者关于自然观、民本观、理想社会和辩证法思想的内在契合性,进一步肯定二者相结合是历史势必和文化势然。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有助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创新中华文化赋予了全新的思想积淀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者的契合性体现在三方面。在内涵属性上,同为中华文化发展范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古代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融合角度可以视为中华文化第三次与世界融合的文化成果。在理想愿景上,两者都饱含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追求,在理想国家追求、美好社会建设、合格公民培育上均有所体现。在价值作用上,两者共同蕴含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相似文献   

16.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思想话语权的战略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主流价值引领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彰显了其深刻的价值意蕴和鲜明特征,它反映人们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内在统一;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了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紧密相连;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魅力,展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契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点在于,培育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和价值定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导向,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注重制度化和常态化,不断彰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思想领域中的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源泉,两者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然而,面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侵蚀以及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完善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制;要利用新媒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其创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立德”作为人生最高价值实现的追求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家庭、学校、社会诸层面为“立德树人”作了部署,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特别强调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文章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深入探讨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育人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欧阳娟蓉 《文教资料》2021,(2):46-47,6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主体。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具体表现为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纯粹的自我价值追求;推动大学生进行自觉自信的文化理性塑造。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为理性传输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教育资源供给;拓宽传统文化传递方式,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丰富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增强学生实践感知。  相似文献   

20.
“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与一般规律。理想社会目标的共同性、以民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思维认知方式的融通性、知行合一践行的同向性与天下己任意识的共鸣性,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而得到完美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的捏合、偶发的组合,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基础上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