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星毅  熊宾 《广西教育》2023,(12):33-36
本文探究广西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本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指出现阶段存在人才和资金短缺情况严重、农民增收困难等现状,提出广西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强化政策保障助力广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以需求为引领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通过灵活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短缺问题、通过紧扣三农帮助农民解决增收难问题,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助推广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人才振兴关系着国家社会整体发展。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散地,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起着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天然优势,这对乡村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着高素质人才持续流失、剩余劳动力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高校可发挥自身优势,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乡村的发展需求,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乡村人才振兴建设培养输送相关人才,对乡村现有劳动力进行培训和优化乡村基础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然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教育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问题流、乡村教育政策实践积累和变迁的政策流、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教育公平内涵深化的政治流三流耦合的结果。基于相关政策文本发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定位是发挥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作用,参与主体是以内部主体为主形成发展协同力,施策内容是聚焦在乡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施策方式上偏好运用能力建设工具。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可从政策议程维度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从政策要素维度挖掘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实力,从政策工具维度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而教师是最关键要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师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经历了救济式、输血式、精准、巩固拓展等四个阶段,其逻辑理路是:始终聚焦社会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始终关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凸显教师教育主体职能;始终聚焦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强化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职能。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始终把乡村教师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立足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情怀;坚持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坚持挖掘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能力,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而本土人才大量流失、乡土文化认同危机的存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呼吁着当代乡村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问题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同体发展理论为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逻辑。聚焦乡村教育现实需求,明确新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教育内涵式创新发展;提炼乡村师范教育特色,丰富新课程体系,挖掘乡村教育在地化课程资源;构建区域内与地区间两个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联动多元师资培育力量共发展,则是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由追求义务教育的普及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新飞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还是夯实乡村人才资本的重要利器,能够为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离农”与“为农”的价值选择困境,面临着城乡地区教育质量差距大、师资、生源力量薄弱等挑战,乡土文化历经价值涤荡,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以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因此,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实现乡村教育创新发展;补足乡村教育短板,厚植乡村文化振兴基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石;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明确乡村教育目标指向,进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为推进乡村现代化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助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乡村发展的新旧动能转化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在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集体产权等制度的同时,吸引大量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就成为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有鉴于此,文章通过大学生这一主要人才构成,对乡村创业软环境进行评价,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乡村创业软环境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构建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个性的新型农民,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构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培养高素质农民大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式提升阶段。双创教育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凸显创新动力的重要性。为此,开放大学要认真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新的模式,为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对策和建议,助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大批有创造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势在必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分析制约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双创”课程体系、搭建平台、结合地方特色农业项目及教材改革等措施,提高农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动农村农业经济增长,振兴乡村经济。  相似文献   

10.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开放教育在助推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较大作用。然而,乡村呈现“空心化”趋势,人员流失较大;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实现全覆盖;开放教育供给失衡、供需不协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相对复杂,开放教育力不从心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为此,要加大产教融合;完善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振兴教师队伍,为乡村振兴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乡村经济和乡村教育都迎来发展的新格局,乡村教育的使命转向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乡村教育通过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乡村社会的多维需求,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与个人、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用“文字下乡”“文字上移”和“技术下乡”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在服务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乡村教育在价值定位、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客观问题与局限。因此,中国乡村教育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构建“两极三类四层次”的新型乡村教育体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物质文化建设,组建高素质师资团队,开发区域性乡土课程,强化各项制度创新,进而,以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教育帮扶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帮扶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要内容,更是教育振兴乡村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期,研究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文章以黔S学校为个案,分析该校围绕区域社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群、精准招收及帮扶弱势群体及家庭经济困难等农村特殊困难学生、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振兴乡村的经验。个案实践创新的社会主体参与帮扶,“智志双扶”帮扶方式方法以及招生、助学和专业培养一体化帮扶路径等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模式,对我国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国际减贫事业发展等都具有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分析当下乡村师资队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振兴乡村的客观需求,结合江苏省海门市一所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针对乡村教育人才匮乏与老百姓对高质量乡村教育期望之间的矛盾,尝试转变固有观念,进行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保障、变革岗位设置等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4.
刘仲彪  陈艳 《知识文库》2023,(10):138-141
<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演化和推进,农村地区亟须一批能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人才群体,创新创业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而人才正是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当前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将培养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式需要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时代的需要。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时候,需要充分重视农村大舞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在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同时,让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主体之一,具备无可替代的智力资源优势。高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开展可持续、高质量乡村振兴服务。高校可通过加强大学生基层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长效性。  相似文献   

16.
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与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包括高科技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组织领军型人才及公共服务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历程中发挥着创新驱动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职业技能培训打破"学术漂移"惯习,赋能技能资本;创新创业教育打破"就业守业"惯习,赋能人力资本;理想信念教育打破"旁观角色"惯习,赋能心理资本;能力培训服务打破"被动参与"惯习,赋能社会资本.因此,应当积极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完善"技术支持"的教学服务,打造"立体网络"的支援队伍,采取"理实结合"的培训模式,完善"训后指导"的服务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保障。文章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教师的调查,了解掌握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现状,针对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思想观念落后、认同感低下、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途径,为指导改进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实施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切实推进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培训大量乡村振兴亟须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在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内在机理在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象、内容、方式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内在契合性,其行动模式主要通过职业教育政策供给、校企合作、送教下乡、创新创业等举措高效助力乡村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办好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对于更有针对性地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翟红英 《海外英语》2024,(7):102-104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教与学的创新之源,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乡村英语教师的新时代价值引领机制、自主发展规划机制、教育智慧养成机制、文化传承与融合互动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乡村英语教师区域研修新生态,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生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变革经验,能切实推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缩小城乡基础教育教学之间的差距,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从源头上树牢师范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赋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赓续传统乡土文化根脉、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同时师范生也面临乡土情怀淡薄、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全、乡村实践经验贫乏等困境。为了促进师范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须加强国情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设置乡土课程、增强乡村教育实践,不断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师范生到广大乡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