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鸳鸯蝴蝶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文学流派,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对其实行批判、打击的新文学相比,鸳鸯蝴蝶派却占有绝对的市场控制权,拥有新文学所不及的广大的读者群。本文试图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探讨这一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2.
单纯地把鸳鸯蝴蝶派视为“小说逆流”,是不科学的,鸳鸯蝴蝶派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爱国主义思想;为翻译工作做出贡献;接受新生事物。该派得以长存的原由,可以从传统观念、市民口味以及新文学派等角度去论证。可否把当代的武侠、言情小说看作是鸳鸯蝴蝶派的一个延续,是值得探索的。  相似文献   

3.
在鸳鸯蝴蝶派群体意识的形成中,私谊网络、会社网络和传播网络显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三个彼此重叠的网络,鸳鸯蝴蝶派以一个群体的形象而展示于世人,其有别于新文学的特征由此彰显。私谊网络给鸳鸯蝴蝶派文人提供了一个趣味相投的人际交往空间,并为他们进入会社、传播网络打下基础;以青社、星社为代表的会社网络,则以“杯酒联欢,切磋文艺”的方式聚集同志,明晰共同的文学主张;由书局与报刊杂志构成的传播网络,不仅聚合着作家群体,而且借助印刷媒体的文字交往,与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鸳鸯蝴蝶派文人的人际网络。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因其不同的美学取向,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龃龉,其间派生出的许多对立结构时至今日仍不断引发关注。在这些是是非非的结构之下,还掩藏着更为具体的因素:作为场外资本介入的声望、作为被夸张的力量的理论和西方永远作为优先的他者形象,它们在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相互掣肘中发挥作用,并对以后文学场域的形成和重新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新文学的批判,理论上的薄弱是他们的软肋。从鸳鸯蝴蝶派创办的报刊杂志中可以梳理出他们的主流理论之一——消闲说,它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回归;从地域文化视角可以看出,此创作观是对吴文化精神的继承;结合民初的时代特色观之,消闲说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和晚清小说的言情模式是一个封闭、静止的内向性结构,那么,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以其叙事技巧的现代性,小说形式的突破性初步呈现出外向性。尽管真正打破这一主题模式的,是随之而来的五四新小说,并最终在鲁迅手里发展成熟,出现了真正现代意味的小说。但民初的鸳鸯蝴蝶派通过现代性的转换,成为晚清小说与初期新文学的中介与桥梁。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借鉴外国文学中的艺术经验时正是进行了这种创造性的加工,使它融化为本民族文学的一部分,并推动了中国小说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八十一梦》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性戏仿力作,作者为排解苦闷的趣味立场呈现出复杂游移的戏仿姿态,使《八十一梦》文本世界显得丰富而多元,蕴含了多重趣味,造就了丰富的戏仿形态,既有时空穿越的陌生化呈现,也有拼贴混杂的“上下古今”式戏谑,还有对新文学文体的降格化戏仿。《八十一梦》与鸳鸯蝴蝶派的众多读者,成功地完成了对源文本和戏仿文本的双重“解码”,文化趣味、文学记忆、阐释方式等趋近,形成了鸳鸯蝴蝶派的阅读共同体,这一通俗文学共同体对文学生产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性格独特、成绩斐然而又颇具争议的作家。他的两重人格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诸多的审美品格。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雅俗同构、新旧互渗;在表现内容上则既追随时代,又表现自我;他一方面青睐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作者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又流露出或浓或淡的名士才情。两重人格使张恨水的创作来自于鸳鸯蝴蝶派而又不同于鸳鸯蝴蝶派,学习新文学而又不同于新文学,他的作品是"精巧化"了的通俗文学,在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主要活跃时期正是新学运动兴起之际。在守护阵地的同时,鸳鸯蝴蝶派隐然有由俗趋雅、雅俗合流的趋势,体现出了一定的现代性。但是鸳鸯蝴蝶派毕竟仍然属于守旧学,旧派痕迹依然明显。本主要通过鸳鸯蝴蝶派本中所表现的大团圆与衷情传奇、“问题”意识与媚俗趣味、新式的婚恋与才子佳人等方面的对比来阐述鸳鸯蝴蝶派的现代性与其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学流派中,鸳鸯蝴蝶派是历时最久也是颇受非议的一个流派。它在与新文学的对峙中,几度式微又几度中兴,其顽强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它拥有新文学所不及的广大读者群。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大众接受优势的原因,以此作为发展新时期文学的前鉴。  相似文献   

11.
文学革命兴起之时正值鸳鸯蝴蝶派的鼎盛时期,鲁迅在倡导和开拓新文艺的过程中,从“文学游戏观”、沉滞猥劣的格调、保守复古的意识等方面,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了十分必要的批评。但同时,鲁迅又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合理定性,以较客观的态度看待文学中的“趣味”问题,切中肯綮地明确了该派的政治性质,给予了这一文学流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的接受与包容。  相似文献   

12.
鸳鸯蝴蝶派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鸳鸯蝴蝶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长期以来它一直受到批判和贬斥,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出现在文学史著作中。实际上,从文本看,鸳派小说在主题、倾向、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和整个社会追求现代性文化语境发生了联系。同时,鸳派小说的现代性也与文本之外的一些因素有关,即文学赖以生存的、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也就是文学的“生产”体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3.
常熟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的大本营,徐天啸、徐枕亚兄弟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时人称为“海虞二徐”,徐枕亚所著《玉梨魂》,被誉为鸳鸯蝴蝶派小说早期的代表作。俞天愤、吴双热、姚民哀为鸳鸯蝴蝶派中坚人物,著述丰富。  相似文献   

14.
<正> “五四”以后,在新文学阵营的猛烈批判和新小说蓬勃发展的强力冲击下,鸳鸯蝴蝶派的章回小说开始出现日渐衰落的趋势。一些趋时的鸳派作家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打出了。跟着这时代的潮流向前进”的旗号,力图对旧的章回小说进行改良,以缓解其日益加重的危机。张恨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以改良旧章回小说为己任而开始他的创作生的。随着《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长篇巨著的相继发表,他以改良的实绩迅速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了很大的声誉,从而一举成为著名的章回小说大家。应该肯定,张恨水对旧章回小说的改良是有成绩的。在时代潮流的推动和新文学的影响下,他的作品较之以往鸳派作家的章回小说,不仅显现出较为明显的进步的思想倾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的一百多部小说基本上都延续传统文化中的才子佳人模式。通过与古典小说、鸳鸯蝴蝶派、新文学等文学样式综合比较可发现,经他改良的才子佳人模式,实际上是历史文化背景下妥协而成的中庸模式,但这样的妥协却赢得不俗的市场和读者。现以他的作品《满江红》为案例,从中追溯历史的遗传密码,探索其小说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0世纪初鸳鸯蝴蝶派社交与文化状态,认为他们以大众传媒为渠道与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人的积极交往,体现出一种跨界沟通、富于创意的传播艺术.鸳鸯蝴蝶派与作家、剧作家、文明戏编撰者、流行音乐创作者的广泛融合,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文化产业创意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鸳鸯蝴蝶派的研究呈现出繁盛局面:一方面,研究界摒弃了五四时期对鸳鸯蝴蝶派的定论,基本澄清了对鸳鸯蝴蝶派的历史误会;另一方面,研究者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和视角来评价、阐释鸳鸯蝴蝶派。这一时期的研究取得了不凡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春风回梦记》是鸳鸯蝴蝶派北派作家刘云若的成名作。历来文坛上对鸳鸯蝴蝶派小说挞伐多于评析,其实有欠公允。鸳鸯蝴蝶派小说,固然有许多下三流的货色,却也不乏上乘之作,刘云若的长篇社会言情小说《春风回梦记》即为其一。它那精巧奇妙的艺术构思、绘声绘色的形象描写、细腻深刻的心理剖白,都显示了作家的艺术功力。本文拟就其情节结构的组织安排,做些粗浅的分析,以观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和鸳鸯蝴蝶派历来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在市民题材取向、商品化特征、女性主题和传统笔法等方面,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对鸳鸯蝴蝶派小说有所传承,但她对之又有全面的超越.张爱玲用娴熟的民族形式和多样的现代技巧,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现代意识,这些都大大超越了鸳鸯蝴蝶派.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评论家把鸳鸯蝴蝶派看作顽固不化的封建余孽,但当疏离了“五四”激进的话语场域,在当下语境中进行审视时,鸳鸯蝴蝶派的研究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局面。批评家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说,在对鸳鸯蝴蝶派的近十年研究中,梳理点放在本体论的言说和关系论的沟联两大体系上,在众生喧哗中透视鸳蝴派的历史本质,为更好的理解文本提供一条捷径,以便利于文本的阐发性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