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少儿广播节目是对象性很强的专题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在得不到听众反馈的环境里主持节目,往往由于面前没有受众实体,不能与受众直接交流,从而缺乏对象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得好:“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因此,  相似文献   

2.
段然 《河北广播》2006,(3):100-101
播音员播讲新闻,受众收听新闻,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是一个统一体。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两重性,它既矛盾又统一。听新闻的受众和播讲新闻的播音员也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听新闻的受众愿意毫不费力地、轻松地、清晰地收听到新闻广播以获取新闻信息,而我们播音员必须以扎实的基本功、纯熟的语言表达技巧认真贫责地播讲新闻。一个是需要轻松地收听,一个是必须认真努力地播讲,这就是矛盾的方面,最终一个目的都是为新闻播讲这一全过程的“收听”,这是统一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潘丽惠  樊芳  李行 《视听纵横》2006,(4):103-103
主持人缺乏激情是很难做好节目的,没有激情的节目就好象一潭死水,无人问津,丧失了激情,就会使听众“看”到一个对工作与生活没有兴趣的形象。现代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这个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产生于主持人的心理想象和假定。通过主持人对受众的想象、理解和感知而被确认。所以,尽管主持人并未直接面对受众,但必须具有强烈的对象感,从而唤起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欲望。诚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说话的人应该有对象,以便把自己的内心视象传达给听众。否则,就不能使说的人和听的人相信有必要说这些话。”本人从事电台夜话主持多年,对于这方面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播音是服务于听众的,要求通过我们的理解与表达,最终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播音员在话筒前,就不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对空发议论或自我欣赏。我们不能不考虑到广大的听众,把握好播音时的对象感,并以此为手段,激发播讲愿望,引导自己进入良好的播音状态,选择恰当的语气,以便圆满地完成任务。一、对象感的概念对象感,也有称交流感的。我以为,播音员的  相似文献   

5.
王远远 《新闻传播》2009,(12):51-51
在收视要求及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传统的播音业务在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面前显得有些单调,受众需要具有时代感、时尚感、亲和力的新闻播音方式。在播音员的业务要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呼声中,电视新闻的播音形式在传统播讲方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杨  孙玮 《声屏世界》2014,(8):33-33
<正>语言交流——沟通的桥梁。语言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使信息得以传播反馈。主持人语言的交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受众的交流。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是为受众服务的,受众是主持人心里的目标。曾有一位广播节目主持人这样说:我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总是喜欢盯着话筒看,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它就是我有听众,是我的交流对象。在这样有目标的强烈的交流感的支配下,主持人的语言就自觉地有了对象色彩,听众也能从其语言中真切感受到强烈的交流感,从而引起共鸣。二是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如果说广播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还带有一定  相似文献   

7.
郁金红 《视听界》2013,(4):92-92
播音是把稿件播出去给人听的,播音员必须在"目中无人"的条件下,心中有人,从感觉上把握听众、观众的存在,时时与传播对象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呼应。面对话筒或摄像机镜头,播音员除了要正确掌握和运用备稿方法,还要根据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稿件,找到对象感,与受众进行交流。有对象感的播音员主持人,通常自主意识较强,善于与观众沟通,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较好地体现节目的宗旨和意图。而没有对象感或话筒、镜头意识较差的播音员主持人,顾不上跟观众交流,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部分受众对节目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相似文献   

8.
文艺播音是广播播音中一种常见的播音形式,文学作品在播音员的播讲下感染、鼓舞着广大受众,文艺播音作品以它独有的魅力深受广大受众青睐。作者以其多年的一线播音主持经验从专业角度总结了文艺播音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文艺播音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红光 《新闻传播》2013,(6):147-148,150
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一改传统新闻单一的宣读、播讲和说新闻的方式,用聊新闻的方式拉近和受众的距离,用通俗生活语言反映民生百态,从新闻播报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革新,使民生新闻的播报和报道具有了新的特点,使民生新闻的播报更具可视性和亲和性,真正体现出了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马俊 《新闻采编》2005,(2):45-46
随着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主持类的节目逐渐取代了播讲式节目,许多电台电视台开办了由主持人担任的版块式节目,这类节目由于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获得受众的认可。主持类的节目固然有它新颖活泼、灵活多样的优点,但是,由播音员播读的节目仍然深受受众喜爱。当年,夏青、齐越等老一辈播音员正是以他们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播音风格征服了无数的听众;林如的富有特色的电视解说至今仍使许多观众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这一论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但失去了受众的需要,被发现的新闻依然苍白而没有价值。因此,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激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加以研究,不但显得非常必要,而且可以说是关系到新闻事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在此,本文试从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实质、新闻受众心理的主要特征、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三个方面,浅析新闻受众心理。不对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小说的长篇连播冯骥才作家往往是最敏锐的,论古说今,深请小说与播讲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小说连播》节目的独特价值。我们期待着早日有专门为《小说连播》节目写作的作家群。小说与播讲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尤其在我国,宋元时代就非常流行了。那时没有电台与...  相似文献   

13.
五、播讲者身份的把握 小说播讲者还有什么特殊身份么? 从总体上说,当然就是播讲者,但播讲得要生动、形象、感人,就不能总是冷静地以局外人自居。要使听者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播讲者就首先要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于是,他就要有现场者的身份的感觉;小说中人物各有语言,且又禀性各异,为了使听者如闻其人之声。以察其人之神,播讲者又要恍为小说中人,以其人自居、言其人之语。这样一来,播讲者的身份就不完全同于播音员、朗读者了。他要时  相似文献   

14.
郑路遥 《东南传播》2014,(7):173-175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蓬勃发展,通过电视媒体的大平台来推销时下流行的商品,引领受众的消费需求和购物理念,因为这些因素使得电视购物类节目体现出它的特殊性,在有稿和无稿播音当中对象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就《香港精品购物直通车》节目创作,笔者主要针对受众的特殊性浅谈电视购物节目中主持人对象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握对象感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张洪 《记者摇篮》2005,(2):58-58
“说”新闻最早是作为一种新闻播讲方式而提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只是作为新闻“播报(播讲)”式语体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而且也只是更多地在语言外在形式上进行的雕琢。而现在对“说”新闻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播音时的快节奏和所采取的亲切、平等、松弛的语气和语调。而更多地将播音员的个性和文化积淀所习得的一种素质和修养融人到了播音创作中,也就是说,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说”新闻的人所具有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  相似文献   

16.
在节目主持人风行之前,广播电视的播讲大多以单向灌输这一较为刻板的形式传播信息,受众总觉得自己与广播电视节目之间存在着无形的隔膜,缺少亲切感,更没有感情融通和双向交流的参与感。因此,当节目主持人刚出现时,受众一下子感到新鲜、亲切,仿佛自己置身于节目之中,很快就接受了这一形式,并且进而喜爱、推崇好的节目主持人,把他们视为明星。可是,人们也发现,不少主持人的语言爱用无关紧要的寒喧、客套,并不传递有效的或者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受众需要是传媒经济活动的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道成 《国际新闻界》2005,(2):38-42,65
一切经济活动都源于一种需要。受众需要是受众对信息、知识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受众需要是一切传媒经济活动的起点、出发点,也可以说,是一切传媒经济活动的归宿。因此,研究受众需要及其特点,研究受众需要在传媒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好多年了,对写好导语积累了些经验。新闻写作,不能没有导语。而新闻导语,应该是妙语。不然,它就不会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受众看下去或听下去。所以说,写好导语,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一、开篇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一些新闻导语没有“磁场效应”,最主要的毛病在于文字枯燥:“板着面孔说教”,受众不易接受。如果开篇就描述现场,把受众巧妙地“带入”现场,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受众不知不觉很轻松地看完或听完你报道的新闻,其传播效果就会明显增强。比如今  相似文献   

19.
王晓 《视听纵横》2010,(2):103-104
关于对象感,张颂教授是这样定义的:“对象感,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  相似文献   

20.
王晓玲 《青年记者》2007,(18):32-33
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通过对情绪气氛的渲染和交流,自身产生与他人感情相接近的感情体验。"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指出,移情就是被引发的情感的共鸣。用通俗的话讲,移情的最终效果就是做到以情感人。新闻心理学强调互动,无论是记者采访还是播音员与主持人的播讲,都需要与受众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因此,移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新闻心理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心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