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力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大语文”教育思想实践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交互、不断整合的“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网络世界即将成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并产生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在线语文教学”与“在线语文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将与现实世界传统意义的语文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点悟”式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尝试,可略述为“激入——导思——点悟”式,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激发、引导、点拨下,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展开思维主动“求索”,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并培育语文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积蓄创造能力的素质型教学。目的是张扬教的个性与学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第六中学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提出的“学习语言论”,亦称语文教学本体论,指的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这一论断以其特有的锋芒和挑战性,继承和发展了“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五爱”教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方能彰显出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初中语文自主阅读研究的核心是突出“先学后教”的“先学”研究,它借助“四学式”落实。自主阅读“四学式”,就是通过教师的助学、导学,达到学生自主阅读的研学、会学的教学方式。它外化为“先学后教”的“先学”研究。具体地讲,一学:助学——引发“学趣”;二学:导学——选择“学法”;三学:研学——结合“学情”;四学:会学——落实“学旨”。“四学式”内核为“学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几年的“大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开展“文学社”——“大语文”活动,本着一个宗旨,经历了两大步骤,采取了三种形式.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一个宗旨——以人为本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育应关注人文精神,关注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努力坚  相似文献   

11.
所谓“大语文”,是“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语文”,让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的综合能力为己任,促进学生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指示性”是对“指示”的反叛与否定,由教师主宰转向师生对话、互为教育。其核心精神是“二不”: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其实质是让学生在“三开放”中,通过互动与对话,自主生成对本的理解与感悟。“非指示性”教育首先用于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教学。“非指示性”教育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行动依据,以对话理论、团体动力学原理为效力保障。“非指示性”教案与以往的教案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不预设教学目标.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师“创新意识”强.教学没计有“创意”,教学过程有“新意”。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了《内蒙古教育》2005年7期李化中先生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应用》一文。此文针对《内蒙古教》2005年3期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而作。文中反驳了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的两种学说,最后得出,语文教育是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该文鉴于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首次提出了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的研究重点是是“学”的观点,论述了确定“学”为研究重点的理由,“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开展研究“学”的活动的方法,对于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黄玉峰老师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经45年。45年来,黄老师奉行“大语文”教学的理念,始终把“读书做人”放在语文教育的中心.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学生,并以他的言行影响着中国语文教育。本刊特编发“黄玉峰语文教育研讨会”专题,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不断成熟。“研学后教”主张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问题意识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程少堂老师认为,“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文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个性文化气息,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大语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这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把学法指导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课堂教学过程能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法指导有机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为以“学”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学结构,形成能体现“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语)的“自学——导读——训练”模式。为此,语文教学要明确:①备课时照学情备学法,即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例如,要教会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看待事物,就必须是在学生能够理解、接受这一观点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将收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在运用辩证法之前必须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