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后,自然在人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迹以及人将印迹贯穿于自己整个生命活动后,就容易对自然产生一种向往。歌德多次谈到文艺既要合乎自然,更要超越自然,其创造出的“第二自然”要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在歌德看来,要达到自然本身的素朴状态、事物发展的平和状态与个人生存的自适状态,文艺创作还需合乎真实人性,表现健全道德,展示伟大人格以及倚赖先验思维。  相似文献   

2.
陈筱忱 《文教资料》2011,(36):12-14
歌德在《浮士德》第二卷安排浮士德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合.两人爱情的结晶欧福良是歌德梦想的体现,即“力与美的结合”,同时也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又存在着诸多困难。欧福良是歌德的梦想,体现为日耳曼强劲有力的精神与古希腊美丽多姿的艺术的和谐融汇.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又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歌德诞辰 250 周年。歌德的一生是紧张的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生。倾歌德毕生之精力完成的力作《浮士德》, 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她总结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300年间资产阶级所走过的道路, 通过一个西方家喻户晓的人物浮士德的漫游, 把这一过程形象化, 并寓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作品中, 歌德第一次在文学中大力讴歌千百万人的劳动, 千百万人的开创性事业, 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进步。在艺术上, 作者曲折地表达了 “劳动是美”的美学观, 把通过劳动建立的理性王国作为实现美的具体内容。然而歌德所歌颂的劳动, 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 脱离了阶级属性的劳动, 因而不可能使千百万人 “安居乐业”, 带有强烈的乌托邦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 歌德是 “未来的宗教预言家”  相似文献   

4.
剧本:“五四”间认可的文学类名常见一些人把戏剧与诗歌、小说、散文并举,认为是文学的四姊妹。其实,严格地说,这是不恰当的。戏剧是一种集体性的、以故事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德国文豪歌德说过:“那里(按:指戏剧)有的是诗,有的是画,是歌唱和音乐,是表演艺术,而且还不止这些哩。”(《谈话录》)中国学者王国维也说过:“必合言语、动作、  相似文献   

5.
关于歌德     
1999年是德国大文豪歌德诞生250年的“整日子”,德国是不消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纪念活动,我们中国也搞了相当规模的纪念活动,歌德作品的若干中译本也隆重再版。我想问一声:是哪位中国翻译家,率先将Goethe译为“歌德”的?为什么不采用“哥德”或“戈德”的译法。我们都知道,西欧有一种古典建筑,我们通译为“哥特式建筑”,而不是“歌德式建筑”,其实那发音很接近。因为是译作“歌德”,所以有位年轻人跑来问我:“这位德国老前辈作家是不是特别地会歌功颂德?”我不是研究歌德的专家,而且连汉译的歌德作品也读得不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大体上知道,这位歌德老前辈,他的命特别的好。他出生在小康以上的家庭。1984年,我曾到当时的西德访问,在法兰克福参观过他的故居,那座建筑物及其庭院或许难称豪宅,但也相当地宽敞幽雅,记得我还在其花园中的小喷水池前拍过“到此一游”照。歌德十几岁就离家到德国东部上学。那似乎并非是因为家道中落,他从小就没受过苦,而且后来的社会地位与物质生活堪称“芝麻开花节节高”,二十多岁后,他成为魏玛公国的官员,后来更荣登相当于大臣的位置。他一生顺顺遂遂,国君(魏玛公爵)、同僚以及民众似乎都没怎么难为过他,他极有艳福,养尊处优,以83岁的高寿而终,被隆重地埋葬在魏玛。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之旅后,歌德以“希腊理想”作为他艺术的信念和标准。龙格是深受浪漫主义影响、以作品中的神秘信念和象征图像著称,但又相对游离于浪漫派圈子的艺术家。该文通过描述在歌德举办魏玛艺术竞赛后,歌德与浪漫派画家龙格的关系,揭示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歌德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以及在这信念和承认艺术家创造力之间的两难诀择。  相似文献   

7.
《歌德谈话录》是教育部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中学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其中包含歌德许多有价值的文艺美学思想。如关于艺术虚构的问题,歌德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较高境界里,艺术家可以挥洒自如,求助于虚构。再如,歌德主张艺术创作要从具体、个别出发,不能从观念出发,这对我国“文革”时期遵从的“主题先行”的文艺创作主张是一个有力的反驳。把这些美学思想作一梳理,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对于深化语文教改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保罗·高更是 19世纪法国后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 ,他用感性的方法去观察自然、解释自然 ,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美学观。高更认为 :自然是和谐、统一和有序的 ;艺术能够促使人的感情升华 ,在艺术中是“激情第一 ,理智第二” ;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由感性通向理性、超越感性本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歌德和席勒是好朋友,而两人的写作方法却不大相同。歌德曾对一个朋友说过这样一段话:“离开有意识的努力,仿佛天机流露,纯属自然的写作,不是席勒所长。他要写的东西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始能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访问     
通过时光隧道,歌德应邀来到演播厅,一脸德国式的严谨,长者的慈祥和智者的睿哲,丝毫看不出旅途劳顿,我们的谈话便开始了。“歌德先生,听说您离开德国初到罗马时,竟脱口道:‘我终于诞生了。’您为什么这么说呢?”歌德笑了,从那笑容里我看到了文豪笔下“少年维特”的影子,“我曾经迷惘过: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是继续过那种糜烂奢侈的宫廷生活,  相似文献   

11.
从1986年起,我有幸阅读过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一百几十篇文科博士论文,并参加过对这一百几十篇博士论文的答辩。我发现,优秀的博士论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开荒地”,即其研究课题是前人所不曾研究过的,是论文作者独立探索的新领域。第二种类型是“攀高峰”,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第一种类型注重“求新”,第二种类型注重“求深”。自然,两者之间也有联系。如果是真正的“开荒地”,  相似文献   

12.
约翰·司各脱·厄里根纳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 ,在美学方面的成就集中表现在 :上帝的原则即是“一”的原则 ,“一”是自然的开端 ,第一因的上帝 ;自然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体 ,人属于第二种自然 ;艺术同自然一样 ,其美在于神秩序的彰显 ;善与美的辩证关系 ;审美态度应是非功利性的 ;肯定感性美 ,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受外国作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曾把早期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泰戈尔式,第二阶段为惠特曼式,第三阶段为歌德式。而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突出的表现在诗剧创作上。郭沫若曾说过:“我开始做诗剧便是受了歌德的影响。在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之后,不久我便做了一部《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和《湘累》以及后来的《孤竹君之子》,都是在那个影响下写成的。”  相似文献   

14.
约翰&;#183;司各脱&;#183;厄里根纳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在美学方面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上帝的原则即是“一”的原则,“一”是自然的开端,第一因的上帝;自然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体,人属于第二种自然,艺术同自然一样,其美在于神秩序的彰显,善与美的辩证关系;审美态度应是非功利性的,肯定感性美,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之死     
贝多芬是世界闻名的“乐圣”,是大家知道的。在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是一座高峰。艺术上的高峰不容易跨越,也是常识了。提起贝多芬,我常常想到鲁迅。他们都有天生的傲骨。有一则小故事,最能反映贝多芬的性格了。有一天,贝多芬和大诗人歌德一道散步。前面有一队豪华的马车开过来。来的自然是显阔的贵族。歌德赶快闪到路边,而且谦恭地脱下帽子。贝多芬站在路中间傲然不动。来的是他们都认识的贵族,见了这两位名人,不失礼貌地下马跟他们打招呼。车队过后,歌德问贝多芬:“车队过来,你怎么不闪避一下?”贝多芬说:“我为什么要闪避?世界上的贵族千…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杰出抒情名篇。它通过风景场面的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延安的革命景象,生动地展示了革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理想境界,景与情巧妙交融,给人以一种强烈的美感作用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本文仅就《风景谈》中的自然美,试作粗浅分析。 所谓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即大自然的美。按照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自然美可以分成两大类。 其一,未经人们直接加工和改选过的,但己为人们所认识与掌握的自然物的美。如《风景谈》中”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的沙漠,黄土高原上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延河岸边满天的彩霞,汤汤的河水,以及“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等等。 其二,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选过的自然物的美。我把它叫做第二自然或人化了的自然。如文中“层层的梯田”、“丛密挺立的谷子”、“荞麦、大麻、玉米、石阶”、“断碣”等。 以上所述,是传统美学中关于自然美的两大分类。在我看来,第二自然还有一种形式,即主观自然,这种自然,渗透了作者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中文自修》2006,(2):F0002-F0002
歌德(1749—1832),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765年8月,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6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开始创作《浮士德》,在完成《浮士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媲美的伟大诗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一、走近大师《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文艺学徒兼私人秘书爱克曼出于“固有的一种自然冲动”而记录下来的。爱克曼(1792—1854)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和汉堡之间的荒原上一个贫农家庭。1821年进格廷根大学学法律。离开大学后,他写了《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的诗论向歌德请教,并于1823年夏到魏玛拜访歌德。1823年到1832年这9年间,他经常到歌德家请教。每逢听到值得注意的歌德谈话就记录下来,后来编辑成书。于1836年在莱比锡出版了两部,大受欢迎,后又补编了第三部。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W.Goethe1749—1832)太庞杂太深奥了。他有着天神一般威…  相似文献   

20.
牟国华 《现代语文》2006,(6):113-114
一、教学艺术的风格与有风格的教学艺术 歌德说:“风格,这就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学艺术也要有风格,教学艺术的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