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利加雷和巴特勒是西方大陆女性主义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们的理论大致可以用"性别"和"性属"这两个概念来区分,依利加雷主要关注的是"性别",而巴特勒主要关注的是"性属",由巴特勒的"性属"深入下去,我们可以领悟到依利加雷"性别"的丰富内涵及其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灾异、征兆、牺牲──从“陷湖”传说到“献身”故事何红一关键词民间文学;“陷湖”传说;“献身”故事所谓“陷湖”传说,是指以某地因某种灾异“陷而为湖”说法为背景的一类民间传说。“陷湖”传说的书面记载,多见于古人笔记之中。其中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就引有...  相似文献   

3.
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主要来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其局限性在于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缺乏具体的社会内容,忽视了女性身份的建构,最终没能够提出解决两性关系的理想方法。依利加雷继承和发展了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主要表现在将女性的内在性和超越统一起来,将解构和建构结合起来,通过女性谱系为女人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努力消除两性的二元对立,积极创造两个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刊于2001年第4期和2002年第12期发表了包先生的《“三个面向”的新解读》和《“三个面向”的再解读》两文,分别探讨了“三个面向”中的“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问题,引起读者关注。现再刊发此文,作为这一组文章的结束。  相似文献   

5.
新龙县藏历“十三”年节在康巴藏区的节日习俗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关于“十三”年节的由来传说较多,笔者将这些传说进行整理,认为“十三”年节表现出了当地民众对于祖先的崇拜和祭祀。  相似文献   

6.
邱娟 《教师》2023,(11):96-98
随着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民办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主动解读“双高计划”,明确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但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并未准确解读“双高计划”,未准确解读“双师型”教师的含义,这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不利于这些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基于此,文章作者首先阐述了“双高计划”的概念及其师资建设内容,然后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进行解读,接着指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了相应的建设对策,旨在为其他民办高职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文本解读,但文本解读仿佛是个无底洞,要“解”的地方太多,要“读”的资源太多。文本解读,有无章法可循?笔者以为,文本解读要遵循以下三“点”,下面结合《黄河的主人》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蚁族”“下流化”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蚁族,,的典型生活样态,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解读“蚁族”的“下流化”现象。认为“蚁族”的“下流化”现象是由“蚁族”自身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共同建构的。同时认为该现象的持续将会导致社会流动板结化、社会结构固定化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0.
俞鸿雁 《江西教育》2024,(15):59-61
本文从“缄默知识”的特性出发,解读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量感”概念,探讨“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旨在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解读】 韩愈曾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马说》便是其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之一。全文短小精悍,寥寥三段,通过对“千里马”与“伯乐”、“食马者”和“执策者”关系的分析,写透了当时社会为什么出不了“千里马”。又为什么没有“伯乐”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解读了《马说》的第一个理解层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就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3.
时下师生“对话”的形式很多。面对学生的解读,很多教师只是一味表扬:没有纠错,只有捧场;没有引导,只有迎合。这样的对话显得“假”、“空”、“俗”、“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展开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借鉴训诂学、汉字化学的思路,以汉字证化的角度,尝试解读“学习”“教育”这两则教育术语中四个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化信息,探知先民的教育观念,思考教育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晓阅 《小学生时代》2009,(12):27-27
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一次见到一个非常穷苦的老人,心生怜悯,便用“点石成金”之术,把一块石头变成了一块金子送给老人。然而,老人竟然不收。这使吕洞宾大为意外.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样不贪恋金钱财物之人?这可是难得的修道之材啊。正当吕洞宾欲点化他得道成仙之时,  相似文献   

16.
在孙绍振教授“错位解读法”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空间错位解读法”。这种解读方法有利于设计独特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文章以经典文学类文本为例,细分了“空间错位解读法”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试图就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之一是语文课堂几乎成了教师施展身手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了“舞台”下的“看客”与“听客”。语文课堂话语权利分配极不协调:一方面是教师的话语权无限膨胀,教师对文本做出“权威”解读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对参考书中“公共理解”的传授与阐释不容质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无情剥夺了课堂话语权的学生基本处于失语或人微言轻的状态,他们的个体解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20.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09,(23):31-31
方智范教授把文言文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言者,语言。还有一种分得更细:“文”者,就是文章、文学、文化;“言”者,就是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语法的积累,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其中最后一条是“言”的最高层面。借助于专家对“文”与“言”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