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只有艺术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向学生展现语文资源中的"美元素"。而学生感受到了美,自然就能在心中升腾起美好的情感体验,真正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教师要让"美"这个元素活跃起来:显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手段,选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  相似文献   

2.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语文语言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悟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感情和高尚风格的美育工作者",这简单明了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张中进 《考试周刊》2011,(20):56-57
情感是情绪、情操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感培养情感,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7.
语文读本充满作家的思想情感,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生命个体,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转移"的过程。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学生才能轻松愉悦地在学习中理解作品,陶冶思想,培养情感,张扬个性,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因其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解读文本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但是,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颇,加上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所产生的远离审美共性的极端个性化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极易出现学生的阅读脱离文本或教师教学实际情境的过于"个性化"的现象。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要体现课改的大方向,实现从目标到手段、从学生到教师的多元回归。一、课堂理念回归:个性化阅读不应成为摆设和作秀虽然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深受广大教师的认同与喜爱,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将这一理念"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9.
夏莹 《文教资料》2010,(25):58-59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教师可通过挖掘文章中的人文内涵;创设情境,把握情感;启发诱导,大胆想象;教学中渗透"音视文化",使学生获得视听愉悦之感等途径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教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鲜活,使学生感受语文的诗意与灵性。  相似文献   

10.
蒙爱华 《广西教育》2014,(21):47-48
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学习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拓展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找到情感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契合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超楠 《辅导员》2010,(10):50-50
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教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曾经,教师的教只为课本知识而教,"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眼中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其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重视语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渗透,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1.察情
  教师要精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钻研作品,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挖掘出作品所蕴涵的真实情感,探求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倾向,这样才能把作者的博大情怀,细腻情感,忧愤之思,贴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如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很难把握《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深刻情感内涵,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法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更不能启迪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展望与追求。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传其"情",那就无法做到以情动人,情感的彩云也随着单调的讲读飘然而逝,只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  相似文献   

13.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形成。教师要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像联想,产生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获得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用激情去击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采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写作体验的缺失是语文教学费时低效之根本原因。只有促使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基于"教"的"写",丰富写作体验,才能实现基于"写"而"教",即将教师写作体验转化为"遵循三境融合之写作规律、理清上下文之逻辑关联、渗透语词锤炼之文学传统"等具体策略,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增强情感力量;明晰写作本意,提升谋篇布局力;感受汉语魅力,形成鉴赏能力",并因此实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之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素萍 《学语文》2014,(6):37-38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因素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情感对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情感主要包括对教育工作的情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以及教师的主导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汲取知识营养而成长成才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一过程是愉快的,是充满快乐的。"因此,作为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我们要加大我们自己的情感投入。带一份微笑走进教室,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而充满情趣的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愉快地学习,收获。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中,教师既要全面理解"三维目标",又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利用好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网络资源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三维目标"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张言侠 《考试周刊》2010,(48):28-29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会忽视教学情感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情感对于提高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软推动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处理得当,将积极的教学情感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调节、强化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行为品质。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可塑性很强,而语文教师的情感修养和"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4,(A3):29-30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把"无为而治"的理念放在语文教学中有它的广阔舞台。教师可以把"无为而治"的思想演变为"无为而教"。教师把主导力量化为无形,"无为"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从旁进行指导。但"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教师"无为"是为了学生"有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