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小桂 《中文自修》2003,(9):20-21
曹禺这位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剧作家,23岁时因为写了四幕剧《雷雨》一炮走红,这个出生在天津的腼腆男生,当初也许不过是因为对自己的大家庭深有所感,却不期从此走上了文学大师之路。曹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小时候接受的还是私塾教育,天天在家诵经读史,而酷爱戏剧的继母,却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相似文献   

2.
曹禺和他的剧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本名万家宝,一九一○年生,湖北潜江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过着很优裕的生活,“有自己的用人,自己的书房,住的相当舒服。”但是,他却感到“闷得很”,觉得“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在《雷雨》的序文中,他也说他自己“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匆促切迫”,很不宁静。这是因为,曹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最动荡不定的时代,新思想虽然已经广泛的传播开了,而守旧的传  相似文献   

3.
当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之中逐渐独立出来的时候,文学与文化的血肉联系已先在地铸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若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为出发点,则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当是“自觉”的。  相似文献   

4.
曹禺,原名万家宝,湖北省潜江人。父亲曾留学日本,做过清末官僚。曹禺生于辛亥革命前一年,所以,他从童年开始,就受到“新学”教育,接受了民主革命的影响,同时培养了对戏剧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剧作《原野》,因主人公仇虎那复杂难解的内心世界而弥现着“神秘”色彩,作品的真实性为此也遭受了诸多质疑.《原野》选取了复仇这样一个文学母题,刻画了复仇者仇虎“心狱”里的煎熬,由此对人物的灵魂进行开掘.情感上,曹禺对身受压迫的仇虎给予了“高贵的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却否定了仇虎的那种复仇精神.  相似文献   

6.
曹禺和尤金·奥尼尔是二十世纪东西方戏剧届的领军人物。尤金·奥尼尔的创作使美国戏剧真正跨进世界行列并对世界戏剧做出贡献,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曹禺因其一系列经典的剧作被人们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从草创期走向成熟,自上映后便在世界各地进行演绎。把《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的悲剧冲突进行比较分析,可见曹禺和奥尼尔虽身处不同的国家、浸染着不同的文化,但他们的创作所蕴含的悲剧观念却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曹禺话剧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老舍话剧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统领着中国话剧的不同时代,成就了中国话剧的辉煌。曹禺和老舍的话剧由于成长背景、文化积淀以及处理文学与政治问题的不同方式,形成了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通过二者话剧艺术风格的比较,可以为当下中国剧坛提供可资鉴取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钱理群所著曹禺戏剧新论,在曹禺研究领域里是很有特点的专著。它把曹禺的创作实践和人生道路结合考察,用“演戏”作为联结他艺术舞台和人生舞台的关键点。于是,评论者透过曹禺的“谦虚以至于虚伪的真诚”,发现了关于人生的“悖论”:“‘真’的人生、社会失去了真实与真诚,而‘假’的戏剧里却保留着真实与真诚。”  相似文献   

9.
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巴金曹禺创作之比较牛树青巴金和曹禺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他们之间的交往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而这“一点”不是别的,就是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两位文学大师从生活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各自不同的文学样式和创作个性为读者...  相似文献   

10.
作家是通过文学形象反映生活的。作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研究和认识,总是寓于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之中。因而,作品是作家世界观的最好说明。曹禺解放前的主要剧作,表现了他前期世界观的基本内容。自三十年代初《雷雨》出版以来,评论家通过曹禺的剧作,对他的世界观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这一课题至今还受到人们的重视。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  相似文献   

11.
我并不专治都市文化和文学,但生活在都市,置身于都市文化之中,接触着从都市产生的文学,即使没有专家的眼光,它也会逼视着你,使你无法回避。于是,我在想一个问题:都市文化的“灵魂”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重庆之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学者提出“重庆文学”一说,我认为是言之有据,可以成立的。但若把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联系在一起,其内含及意义却有了不同。因为在这里,以重庆为代表的文学,在内含及意义上都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的“重庆文学”的界限。虽然,正如可以把“解放区文学”名之为“延安文学”一样,以重庆为代表的大后方或国统区文学,亦未尝不可径称之为“重庆文学”,但在这时,它和原本以巴文化为根基的“重庆文学”,确实有了明显的区别。在20世纪中国文学转型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制导或者说统御文化与文学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3.
蘩漪是曹禺“最早想出来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一个人物,也是《雷雨》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悲剧形象。正如其他成功的艺术形象一样,蘩漪的性格也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丰富性。评论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文艺社会学、变态心理学、戏剧美学等出发,都能挖掘出她身上所蕴含的独特内涵。如果从古希腊文化学的视角审度蘩漪,我们又可以发现,她的性格散发着一股与中国戏曲文学的悲剧形象不同的酒神文化气质。通过对这种气质的探讨,也许能使人更深刻地看到以古希腊文明为渊源之一的西方文化对曹禺的影响,以及曹禺对人类灵魂深层结构的探寻与发现。  相似文献   

14.
曹禺优秀剧作的诞生至少起源于两种文学普遍精神:人呼求生存真相、为存在命名的形而上憧憬;作为时代良心的写作者直面人生的怜悯与恐惧。此两点构成一个时代作家的“基本姿态”;也成就了曹禺作品不朽的艺术性与现实性。这两种精神的共同指归在于生存超越。在曹禺“命名”与悲悯的写作中,隐含着到达这一指归的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玛格丽特是1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的主人公,而陈白露是中国戏剧家曹禺的名剧《日出》的主人公。两人都是文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们虽然沐浴着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她们却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就这两个人物形象作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相似文献   

16.
昆曲具有着古典戏剧文学的最高品位、古典音乐文化的最后遗存、古典戏剧表演的完美体系。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的“雅文化”,被称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中都充满了“死”和“美”的主题,但是在不同审美观和死亡观的影响之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维度,死之美在川端文学中呈现出无常、虚幻、哀怨的美感,而三岛文学则表现了自我选择、血腥、真实的死亡之美。这样的区别与他们经历的差异和在文学上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的不同吸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老舍与曹禺两位作家是20世纪以来中国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坛坐标,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老舍和曹禺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压不扁的玫瑰花”精神是人们对台湾著名作家杨逵精神品格的根本认同,也是人们解读其文学价值的不二视角,但这一认识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杨逵文学精神在深层次上承续着的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以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的人道主义理性原则。于世界融通,民族统一呼声日隆的今天,重新深入杨逵文学精神,无疑会获得更为深刻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曹禺的一篇书评为研究对象,发现曹禺“抵抗”思想的谱系,讨论其如何发生、怎样建构、生产出何种意义诸问题,进而探究这些问题与曹禺的文学实践的互动关系,以此为据,重建抗战时期曹禺的文学与政治实践的历史图景,也指出了“俄苏”及其书写之于中国抗战文化史、文学史的隐而不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