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陈应松三篇小说中关于"苦难与死亡"的叙事,追寻作者看似冷峻的叙述背后所隐藏的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陈应松试图把人的命运放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去审视和思考,从中发现人类的普遍意义,找到一条人类自身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
陈应松的小说叙事始终围绕人的现实生存困境和超越之路展开,其向死而生的精神主题映射出直面现实的道德立场,既有左翼文学精神的深刻影响,又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因子。揭去乡土牧歌的温情面纱,还生活在底层者一个挣扎、哀苦、不甘、寻求和质问的真实身份,这是陈应松小说叙事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应松是当下文坛一位争论较大的作家,其神农架题材既被评论界称为"乡土文学",也被称为"批判意识"或"底层叙事",笔者试图从斯皮瓦克、巴雷克的"言语解殖"与德勒兹的"意识形态解域化流动"为理论切入点,着重谈谈陈应松作品在"底层叙事"上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4.
叙事视角在小说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应松的小说《太平狗》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运用十分巧妙,在整体观照的全知视角下,独出心裁地运用了动物视角,并通过多种方式在小说中进行了视角的转换,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化了小说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5.
湖北作家陈应松的近作《八里荒轶事》,是他在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神龙架系列小说创作的又一收获。小说以神龙架偏远山区的一个底层女性端加荣的生存困境来组织材料,在主人公充满生命悖论的遭遇中,以深刻的笔触展示出社会底层具有原生态意味的女性地位及作为社会弱势者生活的现状。荒僻的山区像是被文明遗忘的荒原,贫困导致了人们生存艰难和道德的悖反、人性的丧失。在充满象征性的叙事中,小说让端加荣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幸福。这一修辞性的处理,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强烈的期待。同时,小说叙事法度的某些缺憾也显现出作者创作模式的疲惫与困局。  相似文献   

6.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在当前的底层叙事中独树一帜,他以民间化的立场来审视和评判现实社会,他对底层经验的表述,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与同情,而是充分介入到对象内部经验世界与情感世界之中,用切近底层的话语表述还原了底层生命个体的无望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小说的文体演变呈现出向新闻与大众传播叙事倾斜的现象。“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闻小说”不同程度地显现新闻性,域外小说、官场小说、都市小说都或隐或显地涂抹了新闻化的油彩。试以方方、陈应松、刘庆邦和须一瓜的当前小说文本为个案,探讨小说新闻化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此同时,小说也具有很强的象征色彩和意蕴。本文试从象征的构成方式和象征的艺术特色两方面论述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分析陈应松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寻找文学故乡的成长变化,从。还乡”的视角切入其“神龙架系列小说”,以回归原始、现代、现代现实主义为重点,力求从整体上把握陈应松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有关新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与美学发现,并试图回答困扰当今文坛的诸多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猎人峰》是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界难得的佳作,它代表着陈应松目前的小说创作水准。《猎人峰》叙事老练成熟,风格凌厉稳健,语言凝重多变,情感深沉浓烈,蕴含深邃博大,主题丰富而耐人寻味,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赢得了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开展对《猎人峰》艺术性的分析,从小说的艺术层面揭示《猎人峰》成功的原因,具有很大必要。探讨《猎人峰》的艺术性成就,需要从小说独到的艺术构思、巧妙的语言移植、丰富的思想含量等三大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1.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揭示了种种异化的人性,而心理失衡、城乡对立、物质贫穷、精神贫乏、大众文化是造成人性异化的根源。同时,作品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底层生存境遇的审视,对和谐美好人性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由于思想、文化、信条上的狭隘意识使得陈应松的小说《太平狗》充满了庸俗褊狭的地方气,这种地方气严重地制约着作者的小说创作。在小说文本中,纷繁复杂的都市具象被“罪恶都市”的单一抽象所遮蔽,从而呈现出小说视景的偏见,而城市乡村化的企图泄露了作者历史观的错误。并且,这种地方气使小说叙事带有明显的价值歪曲倾向。  相似文献   

13.
小说阅读可以从故事层面获得知识,从而了解生活把握社会,小说阅读也可以从语言文字、结构布局、地域特色等等方面获得审美愉悦。陈应松的《巨兽》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富有个性的方言俚语、现代的叙事技巧、耐人寻味的人物取名而展示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相似文献   

14.
孙正国(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各位老师、同学,今天有幸请到湖北省著名作家,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应松先生,陈应松先生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文学院院长。他在目前文学评论界的影响,用我导师王鸿生教授的话说,是最看好的一位湖北作家。我们非常感谢陈院长在百忙之中和我们见面。  相似文献   

15.
小说阅读可以从故事层面获得知识,从而了解生活把握社会,小说阅读也可以从语言文字、结构布局、地域特色等等方面获得审美愉悦。陈应松的《巨兽》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富有个性的方言俚语、现代的叙事技巧、耐人寻味的人物取名而展示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相似文献   

16.
陈应松以其“荆楚”尤其是“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独特的语言个性,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且语言个性愈来愈鲜明。小说较多地使用方言俚语和“四字句”。动词的应用是写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诗化语言、诗意盎然的文本意境、散文笔法、排比句式、快节奏的叙事技巧等都构成了小说不可忽视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人性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篇小说《母亲》是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之一,描述了母亲及其五个子女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蜕变。面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中的苦难,作家并没有止步于对人性恶津津乐道的描写,而是从此间超拔出来,直面现实,通过对人性恶的描写,探求精神救赎之路,表达了对人性善的肯定和渴望,表明了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8.
陈应松的底层书写采用苦难集中化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底层的苦难与惨烈,与此同时,他也为我们展示了底层的各种神秘现象的深深畏惧。作为一个比较注重写作技巧的作家,陈应松的底层书写充满了浓厚的象征意味。他的底层书写表现了深沉的人道情怀,但是城市道德与乡村道德的二元对峙以及对于苦难的过于堆叠有时候也会削弱作品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9.
神秘·苦难·象征——论陈应松的底层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应松的底层书写采用苦难集中化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底层的苦难与惨烈,与此同时,他也为我们展示了底层的各种神秘现象的深深畏惧。作为一个比较注重写作技巧的作家,陈应松的底层书写充满了浓厚的象征意味。他的底层书写表现了深沉的人道情怀,但是城市道德与乡村道德的二元对峙以及对于苦难的过于堆叠有时候也会削弱作品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现代化的到来无疑对传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冲击,因此,现代化问题势必引起文学家、思想家的思考、探索和追问,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他的小说贯穿着人与自然、乡村和城市的主题,在对自然、乡村、城市的描写中,渗透着作家对现代化历史道路的审视和反思,而在审视的背后是作家对人类发展前途的忧虑和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