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表述了自己从少年到成人,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这里包含着年龄、学业、事业、才识等多方面的增长。现代成熟理论认为,一个正常发展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着生理成熟、社会成熟、心理成熟和职业  相似文献   

2.
赵龙山 《师道》2007,(9):35-35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许多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年过四十,不是不惑,而是生命中的惑越来越多。在此,我抛给大家几十个困惑的问题,会不会有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能引发您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4.
"耳顺"     
白子超 《科技文萃》2004,(10):116-118
孔子有一段话非常有名,读书人尽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夫子自道,更是现身说法.实际上,孔子阐述的是道德修养之阶段、境界提高之进程.这段话成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箴言,连绵达2000多年,肯定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5.
关于年龄的代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人们常以“志学”代指十五岁,“而立”代指三十岁,“不惑”代指四十岁,“知命”代指五十岁,“耳顺”代指六十岁。古...  相似文献   

6.
一、“耳顺”与“从心”《论语·为政》(以下凡只注篇名的,都出自《论语》)有这么一段记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常都是如此的标点法。其中“耳顺”一词,经学家如郑玄,注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论语注疏》,但前已言“四十而不惑”,既云不惑,必已深明事理,明辨是非,,何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善于总结,他认为人生大概每十年是一个发展阶段。如今我年过四十,进入中年,白发增多,苦短日蹙。下面我就谈谈对人到中年的一点思考。所谓“不惑”  相似文献   

8.
罗才军 《教师博览》2022,(26):77-78
<正>在中国的语境里,不惑是年龄的代名词,四十不惑、年届不惑、不惑之年,诸如此类。典出《论语》,孔子自述其学习和修为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那里,年届不惑,是有了足够的生命阅历,能从此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相似文献   

9.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张伟,教学小学语文满打满算才十个年头,为什么能达到“知天命”的境界?拜读了《山东教育》杂志“张伟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栏的研究、评介文章之后,我常常上下而思索,扪心而自问。朦胧之中的几个点,在逐渐清晰,连缀如次:  相似文献   

10.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相似文献   

11.
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中对《论语》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在此略述一二,敬请同仁辛旨正。 一、解读背离文本。有失知人论世 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段话的意思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他(孔子)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  相似文献   

12.
1.志学之年是十五岁。2.而立之年是三十岁。3.不惑之年是四十岁。4.知命之年是五十岁。5.耳顺之年是六十岁。以上是源于《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相似文献   

13.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天命就是自觉有一种使命感,"知天命",即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观包括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和使天下回归正道等,他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追求真理,弘扬道德,这种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鼓舞着后人。  相似文献   

1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段文字出自《论语·为政》。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收录了此段文字,并在课文下方的脚注处做了注释。笔者认为,对“天命”的解释欠妥,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也不符合自子思以来儒家关于“天命”的注释传统。  相似文献   

15.
<正>孔子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耳顺",就是每每听到一些逆耳之言,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进行客观分析、正确对待,虚心接纳其合理成分,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每每听到一些赞誉之词,都能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思想上的警惕,不会轻易受别人左右,并能从心态上化逆为顺,化被动为主动,做到"得之,有幸;不得,我命"。首先,"耳顺",意味着教师能  相似文献   

16.
志于道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5):75-75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青年性格及其青年观姚国华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焦点。按着传统社会里的人生模式,人到三十才能“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才可以“从心所欲,不愈矩”,青少年则只是一个学会“做人”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而立     
人们习惯地把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这要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谈到他求学的历程和体会时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好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攀上学问顶巅,进入最高境界的夫子自道,洋溢着学者的喜悦和自信。“从心所欲”是说思之所至,从容应付,无拘无束,出神入化,进入自由王国;“不逾矩”是说不超出准绳,不违背规矩,自由中隐含着必然。美学家说,美是自由的形式,而自由又不是任性,那也就是美。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心所欲不逾矩”借用来描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再恰…  相似文献   

20.
整理者按:2014年11月30日下午15:00-16:00,韦政通先生在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发表了对自己一生定位的感言——《九十感言》。兹根据整理者的手工记录(没有根据录音整理)整理发表。如有不妥,敬请先生海涵、读者谅解。这次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举办的"人文思想与人文教育研讨会"的会议闭幕,虽然办得很圆满,但并不是我人生的谢幕!前面有年轻的朋友问我孔子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