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好的记叙文往往能做到求真、求深。所谓"真",就是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所谓"深",就是要写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动情点"。这样的"动情点",往往是一些触动过自己的心灵而又能感动他人的细节。  相似文献   

2.
马君 《甘肃教育》2014,(3):14-15
正"童工"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每每都会牵动人心,当我们再次看到或听到相关报道的时候,仍然心酸、担忧,甚至激愤。根据早前的一些资料显示,目前在全世界还活跃着2亿之多的"童工",而绝大多数在发展中或经济  相似文献   

3.
文贵在情感上求真求深.所谓"真",就是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意;所谓"深",就是要写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动情点"."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样的"动情点",往往是一些蕴含着真实情感的、触动过自己心灵而又能感动别人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每次听完课,我都要问那些参与了课堂活动的同学:"你们有哪些收获?"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更会读书了""我更会表演了""我能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了"……再问其他的一些同学,也每每听到:"我还是不会读书""我还是不会表演""我还是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语文改革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语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语文本体的回归。"语用"简单说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新版的课标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定位为语文性质。因此,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实践"语用",往往聚焦在小练笔上,也就是机械的读写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语用"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这引发了我对语用之"度"、语用之"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用",再进行自我加工与创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语用"才叫有效的语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展示出语文学科"语用"教学的特点与魅力。  相似文献   

6.
于丹 《高中生》2011,(16):18-19
孔子将其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强调出来。"十五志于学",孔子所提倡的是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  相似文献   

7.
我的中国梦     
正2014年2月19日晴在我懵懂的孩提时代,总能听到父辈们饭后茶余论道社会人生的云云种种。每每说起旧时青年对祖国的期盼和希冀等理想抱负时,却又总在结尾感叹一句"如今的年青人啊,只怕早就没有那梦了吧",那时我还小,无法理解大人的杞人忧天。直至今日,年轻的我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期待,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明白了父辈的忧患。那种忧患源于抱负,饱含的应该就是现代人津津乐道的中国梦吧。诚然,建国六十多年,经济发展之迅速,成就之惊  相似文献   

8.
韩贞遵从师训,把传授良知之学看着"经世之业",所以他倦倦以明道化人为己责,毕生安贫乐教。韩贞与泰州王学一样,在教育对象上无问渔樵与工贾,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当然他的学生还是以平民百姓为主。他特别注意照顾穷困学生,且不断扩大教育对象,做到平民化,从而使他的教育具有广泛性,群众性。韩贞教育精力主要在"化俗"二字上,目的就是让不善者重归于仁,从而建立稳定安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9.
约束自己     
正苏格拉底时代的戴尔菲神殿上,刻着两句警世名言。一句是广为人知的"认识你自己",另一句则是"凡事勿过度",或者,也可以译成"约束你自己",如此可以与第一句对照而观,就是对于自己要同时做到"认识"与"约束"。"认识"属于"知","约束"属于"行","知"与"行"配合,人生才可能走上康庄大道。知与行不可分开,这也是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是德行"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人的知识有其独立发展的空间,亦即可以做到"为求知而求知",进而深入钻研某一领域而自得其乐。譬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描述他在研习康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遣词造句是写作文的奠基石.遣词造句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达"上."通达"也就是"文从字顺",就是写出来的词和句子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走样,别人看了也能理解,不至于产生疑问."通达"还要做到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能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就是阅读,而阅读作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与知识经济腾飞关系至巨。只有营造"阅读社会",做到"全民读书",知识经济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运之兴,科教为本;文明昌盛,读书为先。——引自曾祥芹《阅读学新论》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智慧之源,是教育之本。阅读能  相似文献   

12.
浙江电视台有个音乐节目叫《中国好声音》,许多歌手的天籁之音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声音",打动了无数人。歌手的"好声音"令人难忘,而老师的"好声音"同样如此。上学时,我因为调皮惹事,学习成绩又差,经常成为老师们的批评对象。所以,我听到的多是些"责难之声",或是"讽刺之声"、"嘲笑之声",鲜能听到老师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13.
我常常听到教师总是轻易地就对一个孩子"盖棺定论":"你们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托马斯·曼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不要为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真的,请骄傲地做你自己,而不要小心翼翼让别人定义你."我就是我",而非别人盼望中的"我".  相似文献   

14.
渴望父爱     
【前言】我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旁人会嘲笑这样的男孩儿为"娘娘腔",男孩儿自己也很苦恼,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一  相似文献   

15.
经常看到一些家长为找不到教育孩子的切入点而苦恼,不是为书上学到的家教妙法不知用在哪儿合适而焦虑,就是为同事传授的育子良方无处着力而迷茫.也经常听到一些教师为自己的说教无力而抱怨,不是埋怨时下的学生太不听话,就是气愤当前的育人环境太复杂……这些育人者到底在为什么而烦恼呢?最近读到一篇<拔除杂草>的小故事,才猛然明白其中的缘由.原来育人不仅仅需要种种"良法妙药"来引导自己发现、应对与解决育人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具体问题,更需要让自己的育人良方得以衍生出传奇般神效的"点睛之笔",去描绘出教育画卷的神奇色彩.  相似文献   

16.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最怕的就是写作文。每次经过一番搜肠刮肚,挤牙膏似的只能挤出一小段文字,还干巴巴的没嚼头。当时的情景真是"苦坐苦思苦不堪言,愁情愁理愁眉苦脸"。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少受习作之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进行了一些探究。我认为,作为学生习作的引路人,教师应做到心知"度"明,把握好习作教学的几个"度"。一、明晰标度所谓"明晰标度",就是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每个阶段的习作要求和每次习作的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届"90后"作家联谊会上,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90后的书如何能畅销",听到最多的人名就是郭敬明,见到最多的场景就是某人赠送签名书。其实"90后"很早就已经不单纯了,由开始痴迷于文字希望倚笔走天下到现在越来越多地去关注文章的稿酬以及为  相似文献   

18.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这是"真理",所以,孩子有"病"需家长吃"药"。家长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这是"硬道理",所以,想要孩子变,家长自己先要改变。但是家长改变远比改变孩子难得多。家长希望孩子优秀,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命题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三要",即要小、要实、要活。并力求做到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观摩一些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较出色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后,总是可以听到老师鼓动性的话语:"回答得真棒,掌声鼓励""你真棒,表扬他"……每每学生听到老师此语一出,立即心领神会,整齐地鼓三次掌,并且伸出大拇指转向被表扬的学生来一句:"你真棒",然后又正襟危座,这种现象在一节课上往往要反复多次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