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湖湘文化渊源于古代湖湘文化,而古代湖湘文化的特色是在多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从文化的渊源来看,楚文化则是其主流,随着它在湖南的延伸、扩展,孕育出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古代湖湘文化.本文试图通过楚文化遗物这一古代湖南文化的象征性器物,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古代湖湘文化的孕育特色,这对探索湖湘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是极其有益的.一古代湖南是楚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春秋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漆器、丝织品、铜镜、铁器、玻璃器、帛画和乐器等楚文化遗物,是楚文化在湖南高度发展的历史见证.到战国初期,楚文化已遍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楚文化研究便是其典型之一。楚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大量地下文物得以较完好保存,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真实的出土资料,其中有铭铜器更是出土资料的大宗,对楚文化研究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史载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到战国秦汉年间,皋陶文化逐渐形成.历史人类学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皋陶的身份经历了华夏英雄祖先之一、儒家化及神化的演变.此间,主要生活于皖西境内的群舒,曾十分活跃,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曾形成一定的影响.战国晚期,楚都寿春18年,寿春成为晚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寿县被认为是楚文化考古研究的起点,寿县境内发现的楚国晚期铜器,是最早被认识和受到注目的出土楚器.  相似文献   

4.
徐健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3):37-38,52
好川文化是我省继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之后确立的又一支考古文化。文章重点分析了浙西南遂昌好川出土的四大类器物———玉器、石器、漆器、陶器的器型、色彩及装饰纹样,展示了浙西南山区先民们在新石器时期精湛的工艺技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对于苏雪林先生的“楚辞域外文化论”,我们应扬弃其具体的甚至总体的结论。而取其研究思想的合理内核。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分析,笔者发现,古希腊罗马人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竟与楚国人十分相近!而且整个“南方丝绸之路”上各地域、各民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都非常相似!事实证明,比之中原文化,楚文化多了一道域外文化背景,这对于楚辞和楚艺术文化的研究,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进行了回顾,肯定了其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前公布的出土战国文献材料,绝大部分文字已经被释出,这为我们编写一部多卷本的《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提供了有利条件。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所有的出土战国文献原始资料之上,写出摹本,从文字考释、词语训释、语句通释、思想内容、时代性和地域性等方面概述以往成果,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后写出对所选的出土战国文献的释文、标点、汇释、今译。  相似文献   

8.
邯郸战国赵王陵2号墓曾出土三匹青铜马,虽体量不大,但其高超的圆雕艺术技法和生动传神的个体形象,令人惊叹。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青铜马的形象和雕塑技法作了具体的描述分析,肯定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同时还阐释了战国写实艺术产生的历史原因。另外,还就随葬青铜马的意义和马的属种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代湖湘文化渊源于古代湖湘文化,而古代湖湘文化的特色是在多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从文化的渊源来看,楚文化则是其主流,随着它在湖南的延伸、扩展,孕育出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古代湖湘文化。本文试图通过楚文化遗物这一古代湖南文化的象征性器物,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古代湖湘文化的孕育特色,这对探索湖湘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是极其有益的。一古代湖南是楚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春秋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漆器、丝织品、铜镜、铁器、玻璃器、帛画和乐器等楚文化遗物,是楚文化在湖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由两大系统构成:一是中原文化;一是楚文化。南北方经济型态不同,思想文化观念也不同。在史官文化的背景下,中原产生了儒家学派;在巫官文化的背景下,楚国产生了道家学派。老庄哲学是楚文化繁荣、鼎盛的标志。战国晚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幅射和迅速融合,楚文化衰落。老庄是楚文化理性思辩的代表者,老庄哲学中最高范畴“道”是楚人的宇宙意识的外化和凝聚,弥漫着一种强烈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漆器艺术是一门比汉字更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战国时期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个大发展和极其繁荣的时代。战国时期的漆器以楚国的最为著名。楚漆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应用与艺术趣味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楚漆器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楚风浓郁的人文环境入手,从漆器的主要纹饰及其发生机制、器物造型、装饰手法、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而全面地阐释楚漆器的纹饰的形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南北化尚未融合,两种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北方以伦理型化为主,南方则带有浓厚的巫化色彩。与此相适应.对于女性美的观照,中原人和楚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前标榜“以德为美”,后渲染“美在艳情“。这两种模式同构了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品质的最初框架。  相似文献   

13.
在南北文化尚未融合的先秦时期,女性作为文学共同关注的一个视点,缘于各自文化生态环境的不同而体现出迥然相异的精神气质和样态形式。考察《楚辞》中的女性,其形象呈现出悲情、瑰奇、虚幻的美学特征,彰显出南方文学所特有的审美趣尚。  相似文献   

14.
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汉代“以悲为美”的风尚;现实政治生活遭际带来的巨大痛苦,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悲剧色彩的主要原因。楚词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歌、舞、乐三位一体混融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日渐升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形式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湖北阳新传统布贴作为楚文化的代表,它集刺绣与剪纸艺术为一体,有着显著的艺术审美特征.本文试图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启发当代的艺术设计,使阳新传统布贴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该文着重探讨楚青铜器纹饰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装饰特征 ,阐明其相应的文化背景 ,指出楚铜器纹饰在审美上求奇、求美、花样翻新的价值取向 ,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 ,同时又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在楚人独创精神的培育下 ,楚铜器龙纹逐渐演化成为具有楚域风格的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17.
徽文化门类众多、内容广博,和寿春楚文化同为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现今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皖南古建筑的类型样式与设计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创造出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个性特征,皖南古建筑不仅融入了皖南地域的自然景观,而且蕴藏着徽文化丰富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着徽文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沉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对汉代儒家情性关学的发展及演进具有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楚骚文化对汉代儒家“情性”思想影响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审视汉代个体抒发其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