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萧红时而处于文化主流中讲述主流"大我"话语,时而处于主流边缘讲述女性"小我"话语,奠定了其在文学史的特殊地位.本文以《生死场》为例,试图从女性"小我"的角度对作品重新审视,从少女恋爱场面、中年妇女生育场面、老年妇女的婚姻生活三个方面去揭示女人的"塑造"史.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女性作家以小说为代表的叙述类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主要写作向度为家国、河山.这种写作向度,显示了女性在"抗战"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对自我主体在社会中存在地位的思考与期望.特别是丁玲的小说作品,既有其作为国民的"为革命"的大气势,也有其作为女性的"为自我"知识分子式的细腻反思,两种写作思维在其作品中互相交杂、碰撞,显示出此时期在抗战主流话语下,女性写作中女性意识的自觉遮蔽与自觉觉醒.  相似文献   

3.
魏爱玲 《现代语文》2007,(4):66-66,43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集中于对女性心理、情感欲望的大胆表现和女性命运的探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流话语的转变,丁玲也不自觉地陷入“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创作的模式中,其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日益突出,性别意识日渐淡化。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小说创作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书写重构革命理性的秩序,一方面,革命叙述不容许女性的个体感觉和情欲空间的独立存在,这一主题必须与男性话语民族国家话语相互缝合;另一方面,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导致了国家叙述与个体叙述的渐行渐远。女性形象自身的女性意识逐渐被遮蔽和涂饰,完成这一转变才能成功地指称革命方向,获取自身在革命序列中的身份角色。茅盾的创作从与主流话语的交锋到最终回归社会和时代认可的主流,最终难逃流行的革命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抗战时期的某些战争叙事中有一类所谓的"落后女性",她们远离民族主义,置身于主流话语的边缘,恪守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她们身上体现出浓厚的家庭性特征,即女性通常通过把握日常生活和对琐碎、细微、切己东西的占有而获得对生命的感觉,从而试图实现其个人性、情感性和私密性的满足,虽然这种满足在战时环境中很难实现。家庭性构成了抗战时期战争文学中另类女性书写样式,她们所携带的话语最大可能地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一定的革命性、自主性和话语自足性,显示历史的复杂多重面向,也提示我们注意历史主流叙述旁边的边缘声音。  相似文献   

6.
姜安<走出硝烟的女神>承续了传统"红色经典叙事"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但也有自己的新创.她以女性视角观察和思考女性在战争中肉体与灵魂的痛苦裂变,及其在战争中获得的精神新生,最终让她们由"女人"升华为"女神".这个叙事意图,是由"贞洁受伤型"、"政治受伤型"、"婚姻受伤型"等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姜安的历史叙事与充当"社会历史家",把握"时代精神",重构红色历史图景,以与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历史意识等权威历史话语"互证"的使命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戊戌年间的严复是中国思想界的巨擘,而到了民国初年,晚年的严复已不再是"思想界盗火者"。随着辛亥前后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发生了重大的流变。曾经有"进化与之语,几成常言"巨大影响的严复进化论的话语体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衰落,而革命派所创制的中国现代革命话语体系最终成为主流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9.
话语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质化研究方法,文章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女性"话语进行初步分析,描述了"女性"话语的特点,并批判了基于这些"女性"话语而建构的传统女性观。"女性"话语的分析可以促进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运用新兴媒体进行传播的活动越来越重视娱乐性,"娱乐至死"倾向严重,这给网络舆论场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很大挑战。通过对"娱乐至死"现象的成因及所引发的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困境的分析,要想实现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理性回归,就必须从优化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构建、完善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制度体系、拓宽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路径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散文史上,萧红的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青春主题”。萧红的散文站在女性立场上,用独特而率真的青春笔触,展示了女性青春坎坷的成长之路和现代女性青春复杂而悲凉的内心世界。萧红富有才情而又饱含感伤的散文使读者感悟到作者当时的青春生命状态,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那个时代的青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文学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30年代革命故事里的女性反成长叙事,沿着欲望通过抑制/激活机制进行话语转移的理路完成了革命女性和边缘女性想象,彰显了欲望与理性的永恒悖论和两者间的对抗式对话,也出示了革命风潮中女性如何欲望、如何成长的部分真相和答案。《她是一个弱女子》、《一九三0年春上海》(二)和《出奔》三个小说文本,颇典型地代表了这个时段女性成长失败的诸种陷阱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红色原创剧的热播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电视剧常用的文本策略主要有三种:亮点挖掘、感性重构和叙事移位。亮点开掘主要表现在对创作禁区的逐步突破和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上,最终还必须实现深度叙事与主流或大众意义的弥合;感性重构主要指带有浓厚草莽气息的新革命英雄主义,但是在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感性历史观的贯彻产生了诸多的意义裂痕;叙事移位指通过叙事时间的移位,一些电视剧展现了奇观化的革命人生形态,并对红色历史进行了温情的回望。由于反思维度的缺位,红色原创剧的思想和艺术资源正在日渐枯竭。  相似文献   

14.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在继《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之后,又一部反映法国革命的巨著。其主要分析了法国革命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最深刻地揭示了波拿巴上台的戏剧场面。作为法国革命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体现了对共和国议会民主制的向往,体现了激进的不断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要求。小资产阶级在法国革命中扮演了不断推进革命进程的作用,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法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所作的一部在黑人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它不但塑造了新的黑人形象,而且避开了种族压迫与歧视的主题,把视角转向了反映全面的、更具普遍意义的两性关系和女性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客观、直观地展示中国革命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未来革命文化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采用关键词分析方法,利用Bicomb2.0和SPSS22.0绘制了关于中国革命文化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革命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革命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研究"、"中国革命文化思想研究"和"革命老区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创新研究"四个方面。学者们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先进文化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究其学理并自觉构建理论体系,倡导理论创新与话语创新,加强对策性研究。持续关注中国文学革命等所带来的文化变革研究,不断重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作用,不断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7.
《河岸》是一部关于"革命时期"个人认同危机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小说借助于库文轩、库东亮父亲的遭遇,揭示了极左主义的"革命"理念对于生命的戕害与褫夺以及造成极其严重的个人精神危机,并对那种极其虚伪的"革命浪漫主义"进行无情嘲讽,因为它不仅无视个人尊严还教唆人们主动放弃对真善美的坚持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涌起。红色经典回归潮流的涌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美学等多种因素。《红灯记》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改编的。与其他红色经典改编失败遭遇不同的是,《红灯记》的改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因此,我们在探析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文化心理的同时,重点讨论分析了《红灯记》改编剧的美学理念、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揭示出《红灯记》等红色经典改编所具有的赓续、传承与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多元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对沙俄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尖锐批判,同时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为其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但他的妇女观与农奴制息息相关,充满着矛盾与悖论。表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妇女观与女性文学形象、男性霸权主体话语与女性反叛形象话语的双重悖反。托氏文本话语作家主体的“卧室理论”,实为“狼对小羊的真理”;女性形象反叛“卧室理论”的语义特征,实为“主体间性”的视界取向。  相似文献   

20.
柳亚子与陈英士同为南社成员,又同是同盟会中的骨干分子。辛亥革命前后,柳亚子主要以南社为基地,以文学为武器,宣传革命思想;而陈英士则以同盟会为组织,开展武装斗争。他们文武互补,密切配合,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