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湘南学院学报》2021,(4):49-54
"红色经典"小说曾创下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辉煌。如今,延续和传承着这份红色情绪记忆,在市场和影视改编的强力推动下,"新红色"小说创作也丰富纷繁。"新红色"小说延承了"红色经典"以描写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特色,其中战争和革命的描写是小说的主旋律。但是,由于当代历史文化语境的重构,以及作者没有亲历过战场等客观条件限制,"新红色"小说以地理文化叙事为基础,其衍生出的话语形式和情感表现,对文本多层次的展开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与"战争叙事"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2.
流传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内容丰富,大多以反映爱情、婚姻生活为主.在这些信天游中折射出陕北女性的"女奴"与"女神"的矛盾观念:一方面她们从自然、社会到精神上都受到男性的压迫控制,形成了以男性为生活的中心、命运的主人、自然存在的主宰;另一方面又追求自由恋爱,婚姻不如意时敢于抗争,追求真正的爱情等.这种矛盾观念主要是由于陕北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以及历史原因等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罗斯在其新作《复仇女神》中一改以往的后现代叙事风格,转而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但这种简单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多重解读小说主题"谁才是复仇女神",我们发现,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点,婉转透露出叙述者的不可靠,由此可知,整部小说是叙述者"我"的复仇,"我"就是小说标题中的复仇女神。  相似文献   

4.
<正>"女神"与"神女"是一组同素逆序词。《汉语大辞典》"女神"释义:"神话中女性的神"。"神女"释义:"巫山神女"或"泛指仙女"。"神女"与"女神",均为中国文学对神话中女性神袛的称谓,但二者使用时间不同。"神女"见于战国楚宋玉《神女斌》,元代用"女神"来称呼过惟南海女神灵慧夫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神女"释为"女神";"女神"释为"神话传说中的女性神。"这使我们窥探到了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知识女性"改造/成长"模式在文本中有三种表现爱情和革命的顺生模式、背离模式和相生模式.三种叙事模式都是以爱情叙事表现革命主题,三种模式合起来看,就可以形成革命、爱情和女性解放之间的一种比较辩证的关系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战争女神最初是西王母,随着西王母的仙话化,九天玄女成为战争女神并最后定型。从唐代到明代,九天玄女的战神形象深入人心,对文学尤其是小说产生很大影响。清代小说中的九天玄女人性化色彩增加,而且还出现了很多具有战神职能的女神。战争女神群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小说中参战主角多是男性的现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女性参与主流社会和具有与男性平等权利的思考,又与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影响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从问世起,就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被解读着,它所由诞生之地的日本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忽略了.然而,<女神>的文本,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个再创世神话的叙述框架内."女神"与"太阳"的意象,有力地表达了<女神>毁坏与创造的基本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两组意象的获得,更多的是诗人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创世神话系统及其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到的.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创作与日本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8.
红色经典的教与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由于远离那段历史,根本无法去理解作品中的人和事,普遍对其学习兴趣不高。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在红色经典的教学中,可从历史现场的再现、政治化话语的解读、红色叙事的意义等方面为学生分析有时代烙印的文学语境;从革命的内容、典型化的英雄和时代的产物等方面分析革命旗帜的经典成型;通过教学树立学生对传统的敬意,理解时代的信仰和历史写作与历史真实的差距,从而完成在现代语境下的经典学习。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红色经典",在苏联本土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遭遇,译介到中国后,由于中国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同样经历了坎坷命运,这是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文章通过对苏联"红色经典"在中国的冷热境遇的分析,探讨苏联"红色经典"如何在当代中国增殖和诞生新的意义,使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文革"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政治转型的逐步展开,中国社会处在"后革命氛围"当中.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重写,即革命历史再叙事.革命历史再叙事纠结在政治、市场、大众、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中.本文归纳、阐述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几种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当然这几种书写也常常相互纠结.  相似文献   

11.
<红日>是一部"红色经典"的代表之作,小说在激烈且规模宏大的战场描写中成功塑造了一批解放军的英雄群像.然而,即便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在英雄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女性也不容忽视,巾帼不让须眉,从花木兰就开始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得到延续.文章试图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对于<红日>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过程中文本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2.
《红旗谱》作为一部交织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着复仇与革命,兼容着经典与通俗的革命历史小说,它在十七年红色经典文学中极具影响力和深远的价值。梁斌从家族小说的框架中融入了时代的政治主题和阶级意识,同时在革命历史叙事的模式下引用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和叙事母题,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不仅有政治上的革命教育意义,更有艺术上的传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红色经典是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红色经典弘扬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等文化精神,承载了特定时期的主流价值观。网络恶搞指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以文字、图片、动画等为表现形式的,以滑稽、颠覆、讽刺等为表达方式的二度创作活动。近年来,对红色经典的网络恶搞现象迅速蔓延开来。以拼贴、戏仿、滑稽等无厘头方式解构传统红色经典的"恶搞",撕裂了红色经典中的所指能指,瓦解了红色经典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高度重视红色经典网络恶搞行为,不仅要清理各种无道德底线的网络恶搞,还应积极推进红色经典网络改编,以更好地推进红色经典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扎根祖国大地,历史跨度长达百年,内容丰富感人,因其直观生动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广大青年学生,高校应通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以"双平台"学习和网络宣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切实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传承红色精神的意义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由韩颖琦著的《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一书,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播价值。该书中的"红色经典"叙事模式并非大众所熟知的红色文化,而是中国大众文化、政治文化、民间文化与通俗文学的政治化表述。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红色经典"小说内容是中国传统通俗叙事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于革命历史叙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性、革命历史叙事的比较、"后革命"视域中革命历史叙事特点以及文学接受与革命历史叙事关系等方面。流变的历程、作家思想和叙事的深层联系、经验教训以及发展可能,均是深化革命历史叙事研究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1950、1960年代“红色经典”中积极分子文化具有如下特征:积极分子首先是在监控“敌人”的活动中不断获得节日庆典般的革命快感,并塑造着自我的革命主体感;其次,积极分子在其独特的爱情活动中,往往借用政治语言表达情爱.积极分子与英雄的爱情活动,一方面表现出极端的克制,另一方面革命意识形态同样会将浪漫的爱情“分配”予积极分子和英雄人物。有关积极分子的叙事,在“红色经典”中,无不传达着当时的意识形态规划、建构人民文化生活兴奋区域和禁忌区域的明显痕迹。  相似文献   

19.
肖敦交 《文教资料》2008,(32):38-40
西方叙事学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本分析方法.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作品<宠儿>中的"叙事话语",以结构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为参照.考察女性"叙事话语",以及所实现的"话语权威"."话语"层面在国外文学研究中较易被忽略,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外国文学研究,特别是黑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某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 历来的论者,都喜欢对《女神》这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又富于才华的诗作,从政治意义和社会作用的角度进行研究,肯定她是"时代精种的号角"、"人民革命的风雷颂",是"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来临的前奏曲",认为《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颂赞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自然,这些评价都是有道理的.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人们对《女神》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