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相似文献   

2.
T·S·艾略特写过两篇评述弥尔顿的著名文章,但这两篇文章猛烈攻击弥尔顿的诗歌,直接导致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弥尔顿的经典地位遭到颠覆。尽管艾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鼻祖,他对弥尔顿的攻击实际上却具有强烈的主观目的性。文学经典无疑具有一定的本质内在特性,但更是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分析和回应艾略特对弥尔顿的批评,并再为弥尔顿辩护,可以管窥批评话语在文学经典建制中的主观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坛在19世纪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女作家群,如夏洛特·勃朗蒂、艾米莉·勃朗蒂、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特(原名为玛丽·安·埃文斯)。其中,乔治·艾略特因其作品对道德的严肃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而被当代英国批评家F.R·利维斯列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传统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9):85-90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实践与他的文学认同观念密切相关。对西方文学文化的偏爱,对英美"新批评"传统继承以及对艾略特、利维斯、威尔逊等人批评方法的借鉴,成就了他兼备国际视野、审美标准、历史眼光、道德视景、主体色彩浓重的"夏氏批评"。夏志清的批评实践与学术理路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批判意识与学术自觉,对中国本土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诗人艾略特意志缺失症性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要概述了诗人T·S·艾略特的性格特征--"意志缺失症".从诗人生长的时代,成长的困惑,无归属感的心灵寂寞、婚姻不幸与生活困顿以及对动荡时局的忧患等方面,探究了"意志缺失症"产生的真正根源;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诗人"意志缺失症"的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潮。艾略特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本文探索了现象学视角中的艾略特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7.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继承了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蕴含了大量女性哥特小说的元素,集中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其双重作用、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和小说文本的矛盾性这三个方面。在女性哥特这一新的视角下考察这部小说,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9.
乔治·艾略特因其作品对道德的严肃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被当代英国批评家利维斯列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传统四大家”之一,在其作品中,艾略特以独特的女性视野塑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形象,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如实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即妇女在职业、教育和婚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困惑。其作品如镜子般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达·芬奇密码》誉满全球的美国作家丹·布朗,凭借其小说中独特新颖的故事题材、节奏紧迫的解密情节、丰富多元的文化要素和深厚真切的人文关怀,不仅深受西方读者追捧,也获得了中国读者与学者的青睐。中国作家更是从丹·布朗的小说中学习到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悬疑"叙事艺术,并开始了中国本土类型化写作的创作热潮。中国学界也用各种传统现代理论对丹·布朗小说的译介活动、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视角批评。2014年,丹·布朗研究已在中国历经十年,为中国文学的创作、译介和接受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是中西文论中阐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的代袁性作品。“宗经”是刘勰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这正如艾略特强调传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一样,两者对于文学经典和由此构成的文学传统的青睐,源于并服务于他们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两篇诞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论著作,共同传达出了对文学经典与传统的关注和认同,它们所倡导的文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创新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跳出从乔治·艾略特自身经历与小说的关系、宗教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传统研究的窠臼,通过分析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述时序的叠合、叙述距离和节奏的变化、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换三个方面揭示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事策略,挖掘出潜藏于小说《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多元复合叙述模式,彰显出乔治·艾略特的叙事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反浪漫主义的“非个性”化理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创作论及批评的目的与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的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艾略特的文学和批评理论,并认为艾略特既要求批评要做到“非个性”化,尊重艺术形式本身,又要把批评置于传统意识的绝对权威之下。这种观点为新批评派提供了思想倾向,但其许多认识又与这一流派其他理论家的主张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科教学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分析如何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触·探·融·践”四个步骤为学科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尽管世界各民族早期的婚姻形态复杂多变,但在传承子嗣、扩大势力、增强威权与获取利益等功利方面的诉求是一致的。《尚书·尧典》"尧降二女"反映着中国早期婚姻形态中的"媵婚",《周易·归妹》"帝乙归妹"则反映着"试婚",二者质同形异,且与上古禅让过渡到世袭的演变互为表里,是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其倡导的自由(freedom)、民主(democracy)精神在当今仍然具有时代意义。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五·四"新文化运动盲目推崇(worship)西方文化,贬低(degrade)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tradition)和现代(modernity)完全割裂开来,造成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的心里。使得现代中国人失去了根,失去了认同感(identity)。  相似文献   

17.
李娜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4):114-116
苏·沃利斯是美国诗坛一位女诗人,这位诗人20年前还名不见经传,但现在已是美国诗歌发展中异军突起的现代牛仔诗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她的诗作无论是在用词上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显得另辟蹊径,具有较为强烈的传统文化意识,强调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该文从传统文化意识视角对苏·沃利斯的诗歌创作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T.S.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是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著名的批评家、戏剧家、现代派诗歌运动的领袖,他对英美文学和文化批评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蒋洪新教授深耕艾略特研究近三十年,完成了“诗学理论—文化批评—文学思想”渐次深入的艾略特研究三部曲,他创作的《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以下简称为《研究》)无疑为国内艾略特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一、“文学思想”建构的创新性1948年,艾略特凭借《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为:“在艾略特的诗歌和散文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加以重视,这是一种钻石般的锋利切入我们这代人的意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叶公超是活跃于 2 0世纪 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 T· S·艾略特的传统观 ,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 ,叶公超认为新诗的格律一方面要“根据说话的节奏”,一方面要“切近情绪的性质”,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 ,他从节奏、和谐、对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 ,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叶公超研究至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