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正处于转化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由此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社会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2.
维新派的政治纲领不能概括为“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上清帝一至四书中设计的议郎制主要起通下情的作用,而缺乏兴民权的意义.第五书则主张君权变法成功之后再开代表民权的国会.维新派希望戊戌年立即开设的是制度局.从“设议郎以通下情”到“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表明了维新派政治纲领的不断进步.对维新派政治纲领的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阶级状况和政治形势等原因,而不是维新派的个人境遇.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史(二)7.读历史的人往往很同情光绪皇帝,认为他是维新派的一个皇帝并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试就维新派的基本要求与百日维新实践之间的差距,谈谈你的看法.[思路]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带有普遍性.对初学历  相似文献   

4.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立宪派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它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虽同属一个阶级,但由于彼此经济利益的不同,和封建势力的联系有亲疏之别,因而政治态度显有差异。从一九○五年同盟会成立起,到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止,两派经历了一个“对立——联合——分裂”的过程。现分述如下。一、从对立趋向接近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要是依赖政治上、经济上的封建性联系而得以扩大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5.
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革命派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最终不能真正代表广东群众的利益,而归于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领导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虽然是当时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但由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而没能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系统的有机整体,能否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它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戴季陶与戴季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共论客戴季陶,是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位臭名昭著的理论家。他的起家资本,就是反动的戴季陶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时,戴季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具有反帝和反共的两面性。“举起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这类人的阶级性格。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学术界在阐述戊戌维新运动这段历史时,往往把它说成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我们认为,这是不够确切的.戊戌运动的阶级基础,是正在由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中的人物.当时他们在转变中,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才转变完成.因而,在变法的过程中,始终表现了这种转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 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主要人物。几十年来对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反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二是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英雄;三是具有进步和反动两面性的民族资本家。前二者由于片面地强调某一点已被人们所舍弃,第三种观点是现在通行的说法。我以为,两面性固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属性,但在阶级属性与艺术典型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并非科学的认识。所谓“两面  相似文献   

10.
一、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早期维新派的比较相同点:①都主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②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然而这个阶级的两面性的实际内容,是不是一成不变,没有发展、变化呢?不是的,它的两面性的实际内容是随着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革命的阶段不同,每个时期的革命任务、具体对象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具体表现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2.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和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注重从国民革命的全局出发,基于无产阶级乃国民革命“督战者”的思想对其劣根性进行了批判。他注意到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着两面性的阶级,并尝试着从经济角度加以说明,这在中国共产党内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中间势力是指介于国民党政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阶级之间的社会政治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中间势力中的许多爱国人士和社会团体发起了各种形式的救国运动,强烈主张抗日救国,从而实现了中间势力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双重觉醒。而《申报》和《大公报》政治立场的转变,则表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和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斗争中,应当领导团结他们,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敌,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但是“四一二”政变后两天,共产国际就宣布“中国资产阶级叛变了反帝斗争。”四月二十一日斯大林也宣称:“蒋介石的政变,表示民族资产阶级退出革命”,“表明他决心同民族资产阶级一起,勾结帝国主义者,反对中国工人和农民。”  相似文献   

15.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早期维新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由于受到阶级属性和时代的影响和局限,在郑观应是思想中既体现着近现代文明的色彩,又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印记.通过对郑观应政治思想的研究,可一次能够一个侧面观察中国早期维新派政治思想的特点和缺陷.  相似文献   

16.
拜读黄佩瑾先生《论鲜卑拓跋部向封建制的转化》一文,获益良多,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不揣冒昧,撰文求教。一、拓跋珪建立的魏不是奴隶制国家黄文说:“拓跋珪即位以后,就建立了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封建主利益的国家。”这个论断,虽未明确地说拓跋珪建立的国家是奴隶制的,而只说它是“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但根据“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原理推论,黄文所确定的拓跋珪建立的国家性质应是奴隶制的,即使它处于过渡阶段,也应属于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于民族资产阶级问题曾有过精辟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性质、国内主要矛盾以及阶级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民族资产阶级问题又一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面前。  相似文献   

18.
清末立宪派是由地主、官僚、大商人等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政治派别 ,而革命派则是由手工工场主和一般商人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政治派别。他们虽然同属于资产阶级 ,但由于二者的经济地位不同 ,出身不同 ,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 ,决定了二者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既有斗争又有联合。 一、由对立到联合作为资产阶级上层政治代表的立宪派 ,一方面因为它代表资本主义新的生产关系 ,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统治秩序相对立 ,因而 ,要求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反对外来的侵略 ,具有革命性 ;但另一方面 ,它又主要依赖于…  相似文献   

19.
民国建立后,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派各自聚合为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政党。过去,史学界只注意到这两大政党的矛盾和斗争,认为两党在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而忽视了两者的统一和联合,或断言进步党“代表袁世凯专制独裁利益”,是“反对国民党的顽固势力”。笔者对此颇持异议,认为两行有离有合,有异有同,终不失为在根本阶级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党派之争。  相似文献   

20.
自30年代批判第三条道路以来,论者一般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近几年来,不少学者摈弃了这一说法,认为“戊成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封建势力强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所致”。或者说是由于维新派软弱无力,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相信甚至敌视人民群众,等等。作者认为,这都不是变法失败的决定因素,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光绪及康有为的策略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