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孙中山“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方案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从而深化了孙中山社会主义理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思想,目的在于寻求一条既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苏俄社会主义,而是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优势的改造中国之路。这条路既要解决政治革命的问题,又要避免完成政治革命以后可能出现的诸如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同时实现三民主义。“毕其功于一役”包含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两步走”的思想。孙中山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逐渐接近,表明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必然的呼应与衔接。  相似文献   

3.
《三民主义》系列演讲是孙中山思想的结晶,其近代化思想亦包含其中。孙中山在演讲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前提、核心和最终目标等作了全面具体的阐述。另外,他的“毕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于一役”、试图融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则是其设想的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黄兴的教育救国思想进行了全面评价。文章认为,黄兴的教育救国思想是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服务的,是孙中山建国、救国政治方策的一部分,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爱国主义内容和革命民主主义色彩。黄兴把实业,教育和政治三者联系为一起的思路,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把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溶为一炉”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5.
想象的共同体--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民族国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想象和话语形态,孙中山则成为这种“想象”的努力实践者。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民族主义”思想日渐明晰,并最终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并现实地调整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奠定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时期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最富号召力的口号是革命“排满”,最先揭橥的战斗旗帜是孙中山创导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主要有两个。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以及有关人士进行论战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其一,种族与民族的涵义以及民族同化问题。康有为认为满汉“同种”,梁启超认为满洲人“已同化于汉人”,其目的是为其“满汉不分,君民同治”的改良主义政纲标立证据。革命派认为满汉并非“同族”,汉人已沦入被满人征服同化的地位等观点,是其进行革命“排满”的理论基础。其二,朝廷与国家的区别以及中国是否“亡国”的问题。其三,民族革命与“排满”。其四,民族革命与反帝。其五,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这场论战的重要意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有三个(即暴力革命问题,建国问题和土地制度问题),本文认为民族问题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对此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集中表述。民族主义为历史之遗留,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为时代之进化。二者之间,孰为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的源点?三民主义之间,又为何等关系?笔者的研究表明,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虽立足于中国之现实处境,但其视野已及于世界。从世界文明发展及时代进化角度思考中国革命问题,正是孙中山革命思想迥异于前人之处。民族主义或许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源点,但绝非终点。  相似文献   

8.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事业,廖仲恺贡献了一生。通过查阅大量与廖仲恺有关的专著、论文,对廖仲恺革命思想的形成进行研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新知的启迪、革命风潮的熏染、亲朋好友的理解与支持对其革命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孙中山在经济上追求共同富裕,即创造“多数人的富”;二、在政治上,孙中山追求“全民政治”,主张“以俄为师”、“人民独裁”;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是资产阶级代表,但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的思想不断进步,跨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以“合乎人群之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四、孙中山将共产主义作为其民生主义的理想,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一样,几经摸索,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孙中山在晚年提出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飞跃,是他革命学说的发展高峰。对此理论,社会科学界持一致看法,但在分析这一革命方略及其思想转变时则稍有分歧。本文提出,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及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主客观因素兼而有之,其根本基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1.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之后提出来的“社会革命”纲领。它是三民主义学说体系中鲜明显示其所属阶级特性和所处时代特征的组成部分。民生主义在旧新民主革命历史阶段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土地和资本两问题为其核心内容。民生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革命纲领和战斗旗帜,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向,代表了中国广大民众摆脱贫穷落后与建设富强国家的意愿,不愧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影响的经济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仅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建设中起过巨大进步作用,而且还对我们今天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倡导“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振兴中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明,但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主张通过发展要商业以富国强兵,但设想通过实行“社会主义”以避免资本主义弊端而后来居上,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虽然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但不乏真知灼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邓演达是中国杰出的小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家,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思想,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一、孙中山“耕者有其四”思想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并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许多流派和不同的政治倾向。中国先进人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做为在中国进行改革和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孙中山是最早接受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人士,他将其思想学说作为自己进行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同时,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也曾影响许多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傅斯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曾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总结和阐释,并做为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去努力实践,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其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成为现实的客观基础与理论依据,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开放的国际化革命先行者。首先,他具有开放的思想基础。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开放的国际化的。其次,他具有开放的理论体系。他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是学习西方联系中国实际而形成的。再次,他具有开放的政治指向。他的三民主义政治蓝图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充分证明了他开放的政治眼光和立场。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毛泽东对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民族主义思想,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并吸取了其中的进步因素,使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比较就此作些探讨。纵观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所谓民族问题不外乎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制度,实现民族间的平等。而没有民族独立便谈不上民族平等。孙中山和毛泽东作为具有广阔视野的民族革命的领袖,都坚定不移地举起了民族独立这一面大旗。但是,由于两人生活年代不同…  相似文献   

18.
陶季邑先生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等同于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 ,混淆了“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革命程序论”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由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建成民主共和国家是孙中山关于宪政建设路径的美好设想。南京国民政府以孙中山遗教为指导,开启了宪政建设的实践进程,取得了民主建设的一定成绩,然而孙中山“革命程序论”思想的固有缺陷与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最终使中华民国的宪政建设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设想,他的社会革命理论、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对外开放等理论,二战后均被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广泛地实践着。这证明孙中山当时的社会主义设想决非“主观”与“空想”的社会主义,而在人类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