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回忆与升华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8.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9.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写于大历二年秋。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地却发生藩镇内乱。诗人告别了逍遥的草堂生涯,买舟南下。辗转流寓夔州。夔州即今重庆奉节,雄踞瞿塘峡口,据荆楚控巴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一时期的杜甫漂泊西南,弟妹离散,故友凋零。疾病缠身。于登高之时赋诗描尽秋声秋色,写尽秋士秋悲。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夔州只住了一年零九个月(766四月—768正月)就搬了几次家。他究竟搬了哪几个地方?它们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又为什么搬?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研究杜甫在的夔州的思想和生活不无意义。历来注家已作过许多有益的考证,但也有一些可能由于对白帝城和夔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缺乏实地调查研究,故难免偏执一说,或人云亦云。这自然与年代久远,缺乏实物资料(如陆游在东屯高斋见过的“大历中故券”)分不开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杜甫的诗作入手,结合夔地的具体环境来进行探讨,作  相似文献   

13.
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14.
读杜甫夔州诗,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江山形胜和风土人情的。它们有的歌唱夔州的自然山水,有的凭吊夔州的古迹名胜,有的记述夔人的衣食住行,有的谈论夔州的风俗人情:这些诗篇宛若一幅幅色彩斑斓、风格奇瑰的三峡山水图和夔州风俗画,既令你在赏心悦目的名山胜水中流连徜徉,也让你在奇幼绚丽的殊风异俗中冶情陶趣,还使你在深沉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太息沉思。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风貌。因此,研究杜甫夔州诗的山川形胜和风土人情描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海若 《文教资料》2009,(18):21-22
作为古代文学的研究热点,从古至今对杜诗的研究从未间断,作为杜甫晚年创作重要时期的夔州阶段一直广受关注,甚至早在宋代就引发过争论.推崇杜甫的黄庭坚称:"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1](<与王观复书>)对此,朱熹却表示异议:"人多说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前此有一节诗好.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都说好,矮人观场耳."[2](<清邃阁论诗>)对夔州诗的评价意见相左,引起了后人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6.
乾元二年(759)前后,由于社会态势的恶化和个人政治上的失意,杜甫产生了归田的念头。从大历元年春(766)至大历三年(768)初,杜甫在夔州尝试归田,但最终未能完成人生的转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归田生活方式与杜甫固有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态度相左,遭到其内在的价值系统的抵制;二是杜甫对夔州独特的文化形态缺少基本的认同,社会顺应不良;三是夔州混乱的治安状况使杜甫不能安心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往往登高抒怀,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清秋景物来烘托。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七律。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上下远近的景物,风急天高,猿啸悲哀;渚清沙白,众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景色凄清辽阔。后两联由景生情,万里客中悲秋,暮年扶  相似文献   

18.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19.
《夔州杂诗》是王光祈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在用事用典、咏景咏物等方面对杜甫的夔州诗多有化用,乃是承继先贤遗风的王光祈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开始成熟的表现。参照王光祈创作《夔州杂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其生平事迹和相关传世文献,对《夔州杂诗》作出论析,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此中所现的与王光祈精神志向渊源相系的人生图景。  相似文献   

20.
封野 《文教资料》2008,(35):4-5
杜甫在夔州尝试归农自给,东屯农事是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杜甫在东屯主要经营自家的私田,同时接受夔州都督柏茂琳委托,代为照看东屯的公田.杜甫东屯督耕不是官府赋予的权力或义务,而是属于私谊行为.官府在东屯公田的管理者不是杜甫,而是杜甫在诗中几次提到的行官张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