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月30日,首都新闻摄影界老中青三代知名人士200余人欢聚在新华社多功能厅,互致新年问候,交流摄影报道新打算。这次新春联谊会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与中国图片报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新华社老社长穆青,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中国新闻摄影学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刚去世的新华社原社长 穆青同志,是我国著名记者,又是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他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许多影响久远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实践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是国内同行公认的当代新闻界泰斗。研究穆青新闻作品的文章常见之于专业报刊和新闻院系准记者的毕业论文,而河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人民记者穆青》,更是系统全面,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人民爱戴的记者穆青辉煌的记者人生。《人民记者穆青》由张惠芳、王窻合著。作者通过十年的采访、研究、写作、修改,使书的内容丰富翔实、生动精彩,思想鲜明深邃。捧读时,你会…  相似文献   

3.
1986年12月的一天,为新生的《中国记者》准备的20多个封面在新华社社长办公室的地面上一字排开,社长穆青,副社长、本刊编委会主任郭超人等同志及编辑部的几位编缉围在那里,热烈地讨论着…… 1987年1月,经过两期试刊,由《新闻业务》、《新闻摄影》、《新闻纵横》三刊合并而成的《中国记者》正式面世。 这一年,我国新闻采编人员已达70700人,报纸2191家、电台213家、电视台220家。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激流勇进,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的报道及其自身发展呈现出鲜明时代特色,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深度报道年”……  相似文献   

4.
尽管一代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去世的日子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他留下的一篇篇黄钟大吕般的新闻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因他的报道所唱响的一个个“典型”还不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评价的那样:“(穆青)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以自己的作品对国家、民族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我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①这位被公认为中国新闻界的“旗舰”、实现“三贴近”的典型的职业记者,用他的如椽巨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代。对于穆青的新闻作品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社会功能,人们可以从不同…  相似文献   

5.
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 在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开幕之际,中共新华社党组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穆青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对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新闻界老前辈和其他同志表示欢迎和感谢! 穆青同志既是党的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又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名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  相似文献   

6.
《穆青传》全书的鲜明主题,是一个“爱”字。作者张严平以女性记者的细腻笔触,将穆青“爱”的萌芽、生长、盛放的点滴历程娓娓道出。仔细目览这位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充满爱的新闻生涯,笔者对新闻人的爱有一番彻悟。  相似文献   

7.
《穆青传》全书的鲜明主题,是一个“爱”字。作者张严平以女性记者的细腻笔触,将穆青“爱”的萌芽、生长、盛放的点滴历程娓娓道出。仔细目览这位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充满爱的新闻生涯,笔者对新闻人的爱有一番彻悟。  相似文献   

8.
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中以人物通讯最为  相似文献   

9.
首先,让我转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同志对“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召开的热烈祝贺,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向穆青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这在新闻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穆青同志既是享有很高声誉、深受群众尊敬和爱戴的名记者,又长期担任新华社重要领导职务。从1942年在延安起,穆青同志在党的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对党的新闻事业建树很多,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特别是他的新闻作品,有口皆碑,影响深远,在新闻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本人曾相当长时间在穆青同志领导下工作,深受教  相似文献   

10.
记冯健     
记冯健万京华冯健是新华社的著名记者,曾任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他与穆青、周原合作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至今仍被人们奉为新闻作品的典范之作。最近,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新闻界的前辈。青春之歌冯健,原名樊煦义,1925年2月25日生于河南省新野...  相似文献   

11.
学习穆青同志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在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开幕之际,中共新华社党组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穆青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对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新闻界老前辈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社长,穆青是个肩负重任的官员;作为许多著名新闻作品的作者,他又是一个出色的记者。他如何长久保持旺盛的创作力?还有,他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他与一位想成为名记者的小姑娘的这篇对话,您或许会更理解他。  相似文献   

13.
国际新闻圈     
肯尼亚热情迎接中国客人新华社社长穆青,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加新华社驻非洲国家记者会议。穆青同志这次并非对肯尼亚进行正式访问。但肯尼亚新闻和广播部还是派了它的首席新闻官员兼新闻代理副局长奥迪扬博·奥基泰到机场迎接,并在贵宾室里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4.
陆莹 《新闻界》2002,(5):50-51
新华社原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穆青,不仅是我国新闻界著名的领导人,还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家。10多年前穆青在新华社的新闻摄影工作会上曾经讲到:“从年龄上讲,我是一个真正的‘过期胶卷’,但我愿意加大一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发出鲜艳的色彩,反映我们时代的灿烂风姿。”穆老这番动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一片深情,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他博大的胸襟和对新闻摄影事业的执著追求。1993年,穆老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  相似文献   

15.
<正>上个世纪60年代,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深厚的意蕴、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新闻工作者采写新闻作品尤其是报道先进典型的新闻作品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穆青是抗日战争以来这半个多世纪中,把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作品,写成影响社会时间最长、思想内涵最深刻,读者人数最多的记者。我党新闻史上许多著名报道都与他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他的作品闪耀着朴实的文风与深厚的群众根基,其实他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新闻界,无论是年岁大些的,还是青年,对穆青同志都是非常崇敬和爱戴的。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由于我长期在新华分社工作,过去主要是“远处看”的感觉;1992年调到总社新闻研究所以后,开始进入“近处看”的境地,且因从新闻研究的角度多了,自然增添了几分思索。特别是担负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筹备工作之后,我联系穆青同志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重温他的一系列新闻作品和新闻学论述,一个认识油然而生:穆青同志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举办座谈会,我们问穆青:您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您认为能够写出这些作品的条件是什么?穆青同志谈了几条,其中一条是与寻常百姓,也就是你笔下的主人公要有深厚的感情。当时我一边听一边寻思:我们这些人和穆青这些老一辈新闻  相似文献   

19.
3月12日,人大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应邀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纪念穆青诞辰90周年暨新闻名篇与名记者全国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论穆青的记者成才观》的大会主题发言。此次研讨会由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社河南分社、中共河南省开封市委共同主办。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新华社秘书长张锦,以及河南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研讨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范长江,人们就会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提起穆青,他笔下那十个鲜活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然而,对于名记者艾丰,我们却很难以哪一个作品、哪一个人物来指代他的新闻成就;这是因为他的新闻作品取胜于一种独特的风格,或者也不能仅仅称为风格,很多人认为,艾丰的作品实际上体现出新闻界的一种发展趋向。被称为学者型记者的艾丰,新闻采访写作均体现出思考和研究的特色。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文集》里,艾丰曾写了一篇感想《做思考的笔》,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正道出了艾丰新闻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