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诗是可以解读的.正是因为诗可以解读,欣赏诗才有乐趣.诗才能够给读者美的享受。但是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需要欣赏者的创造力的特殊的艺术鉴赏活动,它比欣赏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文体更需要欣赏者参与发现和创造诗美的工作。诗歌欣赏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诗美。诗美包括诗的抒情的美和形式的美。在欣赏诗时,不要把诗的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特别要重视诗的形式的美。诗的视觉美在现代诗歌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重视其审美价值。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课件的内涵美、节奏美、视觉美和听觉美上。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知识内涵的作品进行课件制作;其次要注意整体结构的布局;还要精心设计色彩、构图等影响视觉的要素,并配以动听的音乐和名家朗诵,充分发挥课件表达形式的"美的感召力"。具有审美价值的课件,既是精良的语文教学工具,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它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分行书写是音节的需要,追求听觉美;还能构筑新颖图形,追求视觉美。如果二者融合在一起,必能产生出完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论述服饰美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出服饰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是服饰美之表象,内容才是服饰美之灵魂,形式服从于内容。服饰的形式美和内在美相统一,使得视觉语言得以反映审美需求,共同传达美的讯息。同时指出服饰美的两个特质:1.服饰美依附于人体;2.服饰美的传达由着装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审美交流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美育,即培养学生感知美与创造美的情感教育,也称为审美教育。美育以一定审美观念为标准,以情感为核心,以形象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美育,可熏陶学生美的情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形成美的品格,树立美的理想,提高美的素养。一、研读教材,挖掘情感美、思想美语文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具美感与艺术性,如篇章的和谐美、诗词的飘逸美、辩答的机智美等。因此,在小  相似文献   

6.
品牌就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品牌形象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感知形象,品牌识别则是企业希望自身品牌达到的预期效果。企业识别系统正是联系企业与消费者、品牌识别与品牌形象的中间链条。企业识别设计是美的设计,其中MIS属设计美的内容,BIS和VIS属设计美的形式;BIS是设计美的活动形式,VIS是设计美的对象的存在形式。三者推衍依存,共同带动企业经营的步伐,塑造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自然美、社会美和人生美等 ,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铸成艺术的美。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就是要学生对美的内涵、美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这种体会和认识是在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中得来 ,是在美的形象的熏陶中达到理性的认识 ,形成美感。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价值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文学所追求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的“大美”境界。“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把美学原理应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一是要在产品设计上贯彻形式美法则,做到既实用便利又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二是要在营销过程中按照美的要求来提升营销人员的审美修养,并在广告的视觉美和听觉美上狠下功夫;三是要在企业形象策划上运用美学原理,使之真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数学的对称美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称美是数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普遍存在于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各个分支。对称美在数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数学创造与发现的美学方法之一。对称美在数学解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考虑对称美的因素有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廖美珍教授翻译的《在亚当之前》,准确把握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分析其语言形式特点,充分运用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语言象似性特点,翻译出了贴近原文意义内容、话语风格和具有同样意美的译文;其译文语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音韵,给译作读者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12.
宫体诗从其创作目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实绩上来讲是一种致力于创造美的文学。宫体诗人以审美的眼光进行文学创作。诗歌的内容、构思、用词、意象、形式等方面综合呈现出媚美的美学特色,这一特色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自然美是鲁迅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同时自然美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因此他推崇崇高的自然美,并在其文学创作中予以表现.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审美特质迥异,因此在寄寓人们审美特质的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音美、形美和意美的写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这无形中给文学翻译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翻译家们匠心独运,以各种变通的方式,在音韵、文字、意象美等方面进行了再创造,弥补了翻译时遗失的美。  相似文献   

15.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蕴含着深远文化传统和当时社会风尚的关键词,由一个普泛性概念逐渐演变为美学范畴进而成为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风骨"是一种整体的美,向内与"气"贯通,向外则与"采"连缀,是对文学作品之情志蕴涵、体性特征与艺术及审美感染力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任务,主要是1.教育学生感受美,即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敏锐的感受力;2.欣赏美,培养学生鉴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3.创造美,培养学生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或其他艺术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美的产生与美的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古希腊雕塑中二者既是密切联系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二者在形成和发展中不仅有相同的基础和动力,而且社会环境在它们各自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美的形式在美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推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视觉形式和听觉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广告语言的音乐美。前者从对称、齐整和回环三个方面阐述了广告语言的均衡美;后者从平仄、韵脚、叠音、音步和重音等方面阐述了广告语言的声韵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