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叙事要使平庸的现实产生想象性和奇妙感,文学叙事中的现实与实际现实的不同,正是文学用想象来区别平庸现实与奇妙现实的地方。在市场化年代,我们用对个人生活的欲望想象来构筑文学平庸,用想象来表现并加强的常常是现实性叙事,想象正在演变为对利益、实用和享乐的渴望。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想象力和奇妙性的匮乏有四方面主要原因:1.缺乏对历史与个人、市场化与人性追求的融合意识;2.不是文学该失去想象性,而是现实的人失去了想象力;3.想象力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受到一定限制,这种限制在市场化过程中被强化;4.利益欲望破坏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浪漫感,萎缩的浪漫主义使人们失去对想象力和奇妙性的感受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的政治利益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宾诺莎用利益概念来描述人的生存,把欲望制衡作为利益的核心内容,希望通过将理性转化为欲望来克制欲望,以期解决人受欲望控制这一基本人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将权利和权力两者的关系作为方法来分析政治的基本问题——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问题。斯宾诺莎在其分析过程中初步提出了分权制衡原则,从而成为政治利益分析方法的创始者。由于他在可能性方法上的不彻底性,使他的方法论仍然具有某种不成熟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的金庸和古龙都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注,但金庸侧重于人的社会性存在,将人的理智感,道德感视为人性的基础,体现了对集团(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古龙则偏重于人的生物性存在,重视个体特征及个性生命的欢悦,侧重于描写人类的欲望,本能。这种不同是由作家对西方文化借鉴程度的差异,对历史与现实的不同取向以及作家个性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另外,金庸的文本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侠客的悲剧意识,显示出侠客心路历程的姜怆与无奈。  相似文献   

6.
由于欲望与生俱来的复杂性和当代文学的特殊历史语境,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欲望书写一开始就陷入了难以规避的困境之中。从20世纪90年代的具体文本可以看出,简单地强调个体欲望的满足将会使个体失去存在的终极意义,只有对欲望进行理性的序化,在整体性视野中建构个体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大师,卡夫卡和张爱玲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植根于相异的文化土壤,但都以对人生与人性的剖析,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人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外在势力以及自身内在欲望的左右,使人生与人性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异化和扭曲,并因此而耸立于世界文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人性基本沿着“文以载道”的历史惯性运行于社会性一翼,1930年代朝自然性稍稍拐弯,很快又重回社会性,直至1990年代才最终完成对自然性的确认,人性范畴才逐渐得以明晰。文学中的人性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权,唇齿相依呼吸与共。人性理论的多元开放不仅为文学撑开了天空,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基础。精神重塑是21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弘扬健康的人性、维护个体的现实生存权力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针对中世纪教会与封建势力的压迫,人文主义者歌颂人的价值与尊严;肯定入对自身生活的开拓与创造;赞美爱情;揄畅知识,反对话候割据拥护中央集权;揭露各种反人性力量对现实人生幸福的扼杀。人文主义文学能成为欧洲文化史上的壮美风景,是由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它也许含有某些遗憾,但它的魅力将永恒存在。  相似文献   

10.
身体叙事的文学“人性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人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了结的话题。回眸二十多年的文艺思潮史,充满着林林总总而纷繁复杂的理论和实践,令人倍感眼花缭乱。但总的趋向凸显出在深厚而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色彩中逐渐剥离出一个赤裸的人性来.以此作为文学的栖息之地。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文学创作中的“欲望化”叙事,“躯体语言”书写、“下半身”写作的兴起,一部分人关于人性的解读走向了最后的简明——人性即人的肉体性。“下半身”写作的文学与文化姿态,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界与文化界对待与书写身体方面的几个典型文化症候。审视当下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对文学的“人性论”进行严肃的反思与省察,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奥弗德在《白脸》里描写了美国种族主义社会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探测同时代作家未曾触及的阴暗角落,揭示了种族歧视文化如何使黑人变成精神"奴隶"的主体性生产过程。该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顺应了自我暴露和自我悲哀的城市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强化了性恶书写的色彩。从津巴多的人性观来看,奥弗德在这部小说里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交织描写凸显了美国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杂种族形势和黑人社区的内在问题,展示了系统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情境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和个体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奥弗德关于人性之恶的描写和主题阐释极大地提升了美国黑人城市自然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其主题寓意与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品相比,的确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探讨,人性必然包含各种本能的欲望,上党乡土作家荫成将人的口腹之欲置于一个特殊的饥馑年代进行书写,必然凸显出此种欲念的魅惑性之强,覆灭的可能性之大以及欲念作为人性本原的坚不可摧,从而肯定了人性之永恒。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的人性论其实是一种性恶能善论,强调由于生理欲望的非理性导致人性中不可避免带有性恶的色彩,而正是生理欲望的理性化才使得善的品质得以实现。根据这一人性论,我国德育具有"谈利色变",撇开个体正当利益论述社会制度合理性,以及忽视人类非理性欲望导致的环境问题等缺陷。因此,当下德育首先应当为"利己"正名,其次以个体正当利益为逻辑起点来论证社会制度的价值,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自然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的欲望、好斗性以及人的情绪等等。欲望、好斗性和情绪等人类非理性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然而它们又通过具体变化着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结合或冲突,从而形成为人类的活动。修氏以人性说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他揭示了客观历史自身存在的理性:历史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表现其发展的理路。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选取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阐释当下女性文学写作的大致走向:张洁的情感叙述方式,注重对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陈染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只关注个体的生活,尤其注重追寻个体女性身份的精神轨迹,是极为感性化的叙述方式;卫慧欲望化的叙述方式则完全滑向个体的身体欲望、消费欲望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战争文学创作体现和反映了文化话语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战争文学被用来佐证制度的合法性,而战争史诗及党和群众的关系是论证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学形式。当文化话语从政治上的合法性过渡到法律上的合法性后,制度话语与战争文学之间的紧张感得到缓释,制度话语允许人性话语探索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但人性话语书写受到制度话语和题材局限性的双重钳制,无论是作品的主题深度还是作品影响力都难以和制度话语书写相提并论。加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下战争文学出现了文化市场书写趋向,对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战争文学来说,它把放弃对制度话语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受众的无条件迎合当作了基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国家民族主义是以国家为载体,代表或体现、维护国家利益为至高原则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国家民族主义与民主、自由相连,以实利为基础,以国家为载体,具有外倾性和排外性,体现并维护族群利益与扩大利益而表现出扩张与侵略的矛盾特征。欧洲各国强烈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及其实践正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后对欧洲彻底衰落的反思,导致了欧洲区域政治上对国家民族主义的超越,即超国家治理。首先,超国家治理是建立在具有普世性的自由和民主之上的,以生命个体之自存与延续得到普遍尊重为基本内涵,族群的血缘、地域、文化同质性认同理念被扬弃;其次民族国家的固守族群个体实利模式被打破,创建起具有普适性的利益协调机构来实现生命个体的实利追求。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实践说明,人类社会在政治上超越民族国家之藩篱是可能的,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机构设置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受政治化、阶级化的文学批评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文学教学总是习惯地以时代背景为逻辑前提,以作品的题材为理解依据,先验地把它放在预置好了的模式里,得出一个狭窄的政治化、阶级化的主题来。但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生意义,即作家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展示与对生命价值的揭示;它总是表现出比政治、阶级的意义更深远、更永恒的意蕴来。  相似文献   

19.
在相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时期的伤痕、反思文学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有着某种内在相似。本文从对极权政治的共同批判着眼,由昆德拉“超越政治的人性之思”的小说创作再次反观当代伤痕、反思文学创作的内在缺陷:政治的拘囿,使文学对历史悲剧的追问和人性的书写缺乏应有的深度。并由此迥异的文学景观引发对创作主体的思索与省察。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