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阶段特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复杂,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演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服从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关系由内战、对峙,转向合作抗日;中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共在遭受两次重大挫折后,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克服了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突出特点是抗日与反蒋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国共两党为了对付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走上合作抗日道路;国共两党由于阶级属性的本质区别,合作中始终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中共始终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放在首要地位,在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在抗战中,政治态度和政策上具有两面性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废除不平等条约在抗战期间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顽强御侮的历史报偿,也是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必然结果.它提振了民心,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中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念.国共两党因之不约而同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尽管国共两党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但废约所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客观上维护和巩固了业已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为此,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方针,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夺取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由于江西玉山机场被破坏,加上芷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国民党政府最终将对日受降地点放在芷江,但由于盟国的受降工作尚未完成、国民党政府对日受降准备工作尚未充分,加上日本侵略者投降专使地位不足以及日方的故意刁难,使得在芷江举行对日受降签字仪式条件不成熟,不得不将原计划的受降改为商谈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条件。学术界因此称此为“芷江洽降”,这有失偏颇。称“芷江受降”或“洽降”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讲的,从日本侵略者的角度而言是“洽降”,从中国方面的立场而言,是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是“受降”,因而称“芷江受降”更合适些,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更能明了芷江受降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开始对城市的管理和建设进行了思考。主要表现在:对城市战略决胜地位的历史思考;对如何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辩证思考;对如何夺取与保护城市的战略思考;对如何接管建设城市的深入思考等几个方面。毛泽东对城市问题的思考对于新中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支签字笔     
1945年9月2日,盟国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对日受降仪式,美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身份,代表盟国签字受降。在这个仪式上,他用了五支笔来签署投降书。  相似文献   

7.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描写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地名"回乐烽"和"受降城",对理解这首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注释:"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相似文献   

8.
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内政治斗争的状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国共两党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均提出了自己相应的主张。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国共两党此间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其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闻链接:1.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5日访问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四个城市。连战此次率国民党访问团来大陆访问,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大事,是继1995年汪辜会谈之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史中的一件大事。胡锦涛与连战的会见和正式会谈,实现了6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对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9月18日,是日寇侵华的国耻日,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日。我选用省编补充教材《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结合我县的“日寇受降纪念坊”,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都具有异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控制东北,对国共两党来说都是至关全局的事件。国共两党深知于此,而在行动上中共捷足先登抢先一步。日本刚一投降,中共就审时度势地进入东北,并迅速建立起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而,奠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基地。 东北为什么重要?东北地区(当时包括热河及内蒙东部地区)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地,当时东北是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工业区,也是全国余粮最多的地区,钢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工业产值约占全国8%;年产  相似文献   

12.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基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它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在抗日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同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红军越过中苏边境,在当地抗日武装的配合下,全歼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队,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长达15年之久的血腥统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苏美英等国划分了太平洋地区受降分配区,规定中国东北三省、库页岛南部及朝鲜的北纬38度以北的日军向苏军总司令投降;中国战场(除东北三省外)和台湾及越南的北纬16度以北的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从受降区的分配来看,东北三省的日军是向苏军投降。但是,东北的日伪产业并没有规定在苏军受降的范围以内。就是苏美英三大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目…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高潮和终结。抗战胜利后,党中央针对国民党策动内战的阴谋,从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出发,布局和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1949年10月完成了22年来由乡村包围城市的光辉历程,实现了重新回到城市的战略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玲 《天中学刊》1998,13(1):85-8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从形成过程看,中共的持久战略是经过科学分析和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结论,国民党的持久战略则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从内容上看,中共拟定的是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全面的持久战,国民党执行的则是单纯的军事持久战略;从实施效果看,中共取得了全面胜利,国民党在抗击日军的同时,造成了许多无谓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抗战后期党的战略方针应该界定为“里应外合地夺取敌占城市”,而不是“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等传统提法。前者既是党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应有的方针,又是1944年夏季以后党实有的方针,也是党统揽解放区和沦陷区全局工作的方针。任何其它界定,都会贬低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作用和贡献。但自1945年8月下旬起,党实施了重大的战略转变:从夺取大城要道转为进攻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其原因在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该方针的实施及其转变,为迅速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首功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场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其中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的篇章虽然翻到了2007年,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复兴,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以及北洋军阀的强大势力,夺取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斗争的决心,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两次合作及其历史经验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以后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幻想并叫嚣要在三个月至半年时间内打败中国结束战争.为实现其梦想,日军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在战略指导上,采用大范围的外线的快速的战略进攻,沿铁路线长驱直入夺取大城市的作战方针和迂回包抄的战术.在战略部署上,华北战场以平津为据点,沿平绥、平汉、津浦三线出击,以夺取山西,控制黄河以北为主要作战目标;华中战场则在占领上海后,分兵迂回进攻,以夺取南京,然后南北合击,打通津浦线,把华北和华中两个战场连起来.最后,调集南北两个战场的主要兵力,沿陇海路西进,在华南日军的策应配合下,进取中原并夺取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投降,结束中日战争.  相似文献   

20.
历史问题教学,亦即激疑置问,创设问题情境,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入手,在挖掘历史知识隐性联系上下力,以建立历史知识结构,训练阅读、思维、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本文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为例,谈几点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大读命)→对抗(土地革命)→合作(抗日)→对抗(解放战争)”历史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开辟了中国茧命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内容丰富复杂,而且隐性联系较多,理论性较强,用作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