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想象、联想都具有构形作用。在艺术语言的产生过程中,想象、联想都是对语言进行编码加工的过程,语言是以表象的形式表征的。联想的方式不同,语言的编码和加工也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在艺术语言的产生过程中,联想的作用就在于在事物(“象”)之间通过特定语境的作用,“象”的意义内涵发生了某种置换与变异,换言之,联想使艺术语言的意指系统,由于表达层面的连接,导致了内容层面的改变。想象对语言的编码过程,就是使情感符号化,主体对语词的提取加工,是把概念还原为语象。主体通过分解、改造、重组、变形、典型提取等方式创造新语象,这个新语象的所指与旧语象的所指完全不同。艺术语言的产生,又是主体创造想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以符号化的方式传递人的情感,由于人类情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必须将抽象的情感加以感性显现。艺术语言传情的感性形式是“语象”,它是用以表情的语言单位,是“心象”与一定的语言物质材料(语音或文字)结合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语言形式,也是语言表象。语象具有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系统结构:语象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层级性。语象是表象化的语言符号:1.所指表象化———语词由概念还原为表象,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2.所指意蕴化———语象语义内涵是感性和理性、具象和抽象、思想和情感的结合,其语义信息是多元复合的;3.所指赋值化———为语词增添新值,不断赋予语词以具体的、临时的、附加的、新颖的、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融进了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世界的新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新的艺术语言也就自然产生。发话主体的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某一具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还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模式是人对世界的模式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发话主体对传统的审美体验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对传统的表现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超越了固有的表现模式,艺术语言便产生了。隐喻是这种艺术语言得以产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自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是语言系统头等重要的原则之后,学术界对此看法不尽相同,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寻找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来反对任意性概念。从语言起源、拟声词、感叹词和象形词、语词的形态、语词的词源特征等方面探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出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并揭示语言符号任意性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 ,探讨了艺术语言产生时的心理过程 ,认为 :艺术语言的思维是心象性思维 ,心象思维明晰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艺术语言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在“意”而不在“言” ,即“言” ,只是表现“意”的形式材料和手段而已。艺术语言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 ,即心象思维 ,“心象”是一种“心灵化的表象” ,它是渗透了主体认知、情感、心绪、审美体验等的表象。潜意识中的心象思维明晰化、语词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6.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语言在语言编码中所利用的语法手段一旦不可能尽其意,艺术语言便借助于意象思维这一特殊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而使得普通的语言符号上升为艺术语言的符号,“象”是艺术语言的符号媒介,是主体情意的寄托载体,是沟通物象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普通情感符号和非情感符号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上升为艺术语言符号。普通情感符号和非普通情感符号转化为艺术情感符号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普通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语言符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语言得以实现其语言表现功能;从普通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有表情功能的艺术语言符号;艺术语言通过艺术语言符号的同构功能和艺术语言符号的瞬间整合功能表现意象。  相似文献   

8.
普通语言具有理念化功能,艺术语言具有诗意化功能。艺术语言的诗意化功能主要是靠形象、意象来完成,它通过形象、意象表达普通语言无法表达的现象、情感、感觉等等。艺术语言的诗意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语词的序列组合;2、贴切与意会的叠合;3、暗示性。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表达人与人相互关系和相互反应的中介,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和文化信息的载体。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交际需要运用语言和逻辑。语言和逻辑是密切联系的。英语语言的形成晚于逻辑,但与逻辑密不可分。本文仅就近现代英语与形式逻辑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一、英语词法与逻辑英语词法主要通过利用语素这个结构成分研究词的结构、形式和类别,与逻辑概念有一定联系。概念是反映对象的范围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在语词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英语里,并非所有的语词都是概念。一般说来,代表概念的英语词能充当逻辑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审美、艺术创造过程中,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心理素质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极为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心理素质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一系列过程,而在艺术体验中、它们则是互渗、互相交融的:感知器官具有思维的功能,而思维活动并不依赖概念,它以人的生命状况所依赖的生理条件为依据。这样,便产生了不同于普通  相似文献   

11.
"意境"和"境界"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两者没有实质性差别。他的意境说始则受叔本华哲学影响,后有怀疑,故其内涵有变化。其中王氏提出的"无我之境",从意境的整体性、创作过程以及以往词作实践来看,实际是不存在的。王氏自己曾两度扬弃"无我之境"的旧说,值得人们体会和深察。  相似文献   

12.
审艺学是指研究人们对艺术领悟反映的系统学说。审艺学的确立具有定位和充实艺术学科独立内涵与促进艺术作品原创活动展开的学术与现实价值。审艺学它包括对艺术自身的领悟与表现和对现实的艺术反映的系统研究。审艺本体性、艺术同一性、艺术可能性和艺术新生性,是审艺学构成的基本结构内涵要素。审艺研究的重点内涵是人们如何去领悟认识“艺术”这个存在,以及人们如何将自己领会认识到的“艺术”予以创造性表现和传达。  相似文献   

13.
艺术语言是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它不光要传递语义学信息,而且要传递美学信息,其语言形式本身也是美的.本文重点指出其两大美学功能:一、可逆的语义美;二、艺术语言符号的风格美,包括语调美、气势美、朦胧美、情调美、变异美等.  相似文献   

14.
意境的感知(即灵感捕捉)对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客观的人、事、景,主观的情、意、理皆是灵感的来源。没有感悟就没有诗,要使感悟转为诗,还须进行开拓和升华,才能使之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15.
《视觉思维》不是一个偶然诞生的奇迹,西哲在重视抽象思维的同时,并不忽视感官的作用;重视感知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从不省略直观、实证的求知过程,是西方哲学一以贯之的传统。反观中国古代哲学,总是忽略、轻视甚至排斥感官的作用,而倾向直接以心灵去把握真理;而这种“心灵”,又是经过伦理精心过滤的,无所不能。其结果是,在古代思想家笔下,存在着两组既互为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思想现象;一、圣化心灵与圣化王权同步,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向互动关系;二、圣化心灵与奴化感官同步,二者构成一种逆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是一种变异的语言艺术,对它的欣赏,有一些与普通语言不同的特征。本文分别从欣赏主体的超越性和欣赏过程的情感性、开放性三个方面对其基本特征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更好地理解意境,就必须对它有一个科学的分析.本文将从作品的组成材料、表现手法、场景情节和表达意图四个方面,对意境的概念作细致的解剖.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the materi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arguing that perception is not sensory integration or synthesis of multi-modal information, but rather a speculative investment in specific material encounters. This approach entails sociopolitical consequences for how we work with dis/ability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because it foregrounds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e (as meaning) and sense (as sensation) can be fundamentally altered. I focus on how visual perception in mathematics can be reconceived in these terms, drawing principally on the philosophical insights of Michel Serres and Brian Massumi. This paper shows how philosophical work on perception can shed light on embodied mathematics, opening up discussion about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human body.  相似文献   

19.
灵心妙悟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感是多种感觉经验综合的心理现象,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要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反对通感阐释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通感可分三种类型-感觉挪移、多觉应和、意象互通。通过感有着特殊的审美效应,对于形成整体的审美体验、创造虚实相生、无理而妙的艺术境界以及各类艺术之间的融通、互用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家丰夏的生活积累和多种感觉能力的和谐发展,是发挥通感审美效应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作品是通过物象传达作画者的思想感情,让观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因此中国画的意境这一美学范畴在对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中占有十分独特的位置,意境展现诗情画意,以独特的魅力感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