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熟能生威     
一天,我叫几个学生背《养花》。一个学生背到“我得感谢它们”时,我说:“‘我可得感谢它们’,你丢了一个‘可’字,就把作者感谢花草的感情说浅了。”旁边的一位学生打开书一看,确实如此。后来,我又给背书者指出两处  相似文献   

2.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人问一位教师同志:“你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吗?”这位教师面红耳赤,好半晌才回答:“我只听说过‘人造肺’,却没听说过什么‘人造胃’、‘人造心’!”有个小学生跟他母亲去参观了梅山水库,回来写了篇游记;可是他的老师却硬把“梅山水库”改成“佛子岭水库”。这个小学生一再申述他参观的,确实是“梅山水库”,但这位老师却坚持说:“安徽只造过一座“佛子岭水库”,根本就没有什么“梅山水库!”  相似文献   

4.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5.
一次语文课上,一开讲我便信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我家的小院,并让学生一齐把课题读一遍。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您把课题中的‘园’写成‘院’了。”我疑惑地看了那位学生一眼,低下头看了一下课本,呀,确实是“我家的小园”!于是,我马上把“院”改成了“园”。这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这里为什么要用“园”而不用“院”呢?“园”与“院”有什么不同呢?何不趁此机会让同学们探究一番呢!于是,我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老师要谢谢他。可大家是否想过这里用‘院’可以吗?‘园’与‘院’到底有…  相似文献   

6.
薛大侠     
大侠平日极少言语,却总能一鸣惊人。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介绍自己,他一字一顿地说:“我叫薛林,‘薛宝钗’的‘薛’,‘林黛玉’的‘林’。”薛大侠,走路带风,3米外就能感觉到他有节奏的脚步,大侠虽行走江湖,却饱有书生气,对人平易谦恭。即便帮他捡枝笔,他也会行作揖大礼——上身成45度倾角,双臂在胸前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铿锵有力的一声“谢”。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鲁迅的《七律·自嘲》时,问到“运交华盖欲何求”是什么意思,有一学生突然答到:“它的意思是说鲁迅这时行了桃花运,乐得不再想别的了。”话音刚落,全堂大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是有意捣蛋,但不可否认他对这个问题做了相应的思考,否则他不可能知道“华盖”指的是一种运气,也不可能懂得“欲何求”是“还想求得什么”的意思。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接着他的话说:“有位伟人说过,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谁说人交了桃花运就不会再有所成就呢?况且鲁迅此‘华盖运’非彼‘桃花运’。算命术认为,和尚交了‘华盖运’…  相似文献   

8.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为了强化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作用,四十五中高二(2)班日前召开了“向爸爸妈妈请教一条人生格言”的主题班会。四十八名学生在会上谈了爸爸、妈妈教给自己的一条人生格言和自己的思考。戴筠同学说:“爸爸告诉我:‘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奉献,不是索取。一个人闪光的生活就是对祖国的奉献。’”赵洁说:“我爸爸告诉我,‘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爸爸嘱咐我要多读书,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最不会支配时间,所以爸爸送给我四句话:‘勤劳的人珍惜时间,有志气的人赢得时间,懒惰的人浪费时间,无知的人消耗时间。’”  相似文献   

9.
我的很多学生都不懂得说“谢谢”,也许这不是个别现象,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不懂得“感谢”是什么,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索取。当你很关切地对他嘘寒问暖的时候,他不会说“谢  相似文献   

10.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位语文教师给学生讲“的”、“得”、“地”的用法,足足讲了半节课,然后出了一些题目让学生选择填空。由于学生对教师讲的一大套理论不得要领,填空大都填错了。教师很着急,又重新讲了一遍,再让学生填空,还是填错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了一段她爸爸教过的顺口溜:动前土(地),名前白(的),动形后面双人来(得)。并说:“这个顺口溜对掌握‘的’、‘得’、‘地’的用法有帮助。”教师听后很受启发,马上记下来领全班学生背诵。当学生背下来后,又让学生做填空,这一次大部分学生都填对了.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校语文组教师听一位步入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教学第二册《浪花》一文的公开课。面对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教者开始显得有点怯场,板书中将“篮子”写成“蓝子”也没有发觉,这时一名男生举手说:“老师,您把‘篮’字写错了!全班大多数学生圆睁双眼,用怀疑的目光望着他,似乎在说:“老师也会写错字?”青年教师此时才发现,他惊而不乱,因势利导:“你说得很对!篮子原来是用竹子做成的,篮子的‘篮’字应是‘竹’字头,感谢你给教师指出了错误,欢迎大家今后给老师指错。” 想不到这一表扬,学生竟像服了兴奋剂一样来了劲,一个个睁大眼睛细看老师写的每一个字,侧着耳朵  相似文献   

13.
[案例 ]笔者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去”时 ,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 :“大家是不是去过水站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 ,学校很近的地方有一个水站。那儿的水特别清澈 ,同学们都去过。所以当我的问题提出后 ,学生都表示自己去过。然后我又问 :“如果是你一个人 ,站在那清澈的水边 ,会是什么感觉 ?”许多学生都吐了一下舌头说 :“那挺害怕的。”于是我便说 :“柳宗元所说的‘以其境过清’的‘清’ ,就是大家说的那让人‘害怕’的感觉 ,所以他才说‘不可久居 ,乃去 ,’。”此后 ,又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如何被贬永州 ,…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感觉一直以来都与“鸡兔同笼”颇有缘分。这是一道数学名题,却困扰了我整个小学生活,而今身为人师,苦恼依然——因为我正在对我的四年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这道题我换汤不换药已经教三遍了,但仍有学生不明所以:为什么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兔呢?要知道这些学生还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呀!对此,我惟有苦笑。机缘巧合,前不久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徐斌老师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学课“鸡兔同笼”。当时一看到大门口黑板上的这个课题,我着实吓了一跳——他竟敢上这内容?然而现在,我只想说:数学,就这么简单!”亮点一:怎么画最简单?”——学画数学画在让学生充分估计了笼子里鸡、兔可能有的只数后,教师问:“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过鸡和兔吗?”画过!”在学生们的齐声回答声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出了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鸡和兔。接着教师话锋一转:现在我们来画画数学画,不过数学画不用这么麻烦,怎么画最简单?”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小朋友围绕“简单”二字做起了文章:“用‘○’表示头”、“用‘|’表示腿”、“有两个‘|’表示鸡’、“有四个‘|’表示兔”……不久鸡和兔...  相似文献   

15.
我们班有个较认真的学生,他在《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中写道:“我想:‘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出许许多多的人体器官,让器官有病的人都换上好的器官。”’我在批改作文时,将“我想”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并去掉引号。没想到,作文本发回去后,这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课文里‘想’字后面就是用冒号、引号的。”我说:“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你是否发现课文里有在‘想’后面用逗号的,有在‘想’字后面用句号的,也有在‘想’字后面用冒号的?”他不解地问我:“那‘想’字后面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我对他说:“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17.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中医!”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8.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9.
“尾巴”     
一位语文教师上课,她在课堂上让学生“尾巴”一词口头造句。一个学生站起来随说道:人是有尾巴的。”他的语音刚落,就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却切地对他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造的子从语法上讲没有问题。然而从科学上,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不够妥当,因为代人没有尾巴。如果改为‘人类最早的祖是有尾巴的’就好了。”讲到这里,学生们跃起来,显示出了满意的表情。但这位教似乎意犹未尽,她继续发挥道:“不过,说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错,我们平时是也讲‘他有了点成绩就翘尾巴’这样的吗?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我说…  相似文献   

20.
解詞的教訓     
教师说:“‘似乎’是很象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造句曰:“我似乎我的媽媽。”教师說:“‘永垂不朽’是精神永存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写信給在部队里的哥哥说:“祝你永垂不朽,”教师說:“‘波澜壮闊’是大規模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