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从多样化的学科选拔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拔需要出发,阐述了博士生招生改革缘由,分析了“申请–审核”制的优势,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应从人才选拔标准、材料审查、综合考核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以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博士生选拔途径。  相似文献   

2.
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已成为我国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招生制度,如何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评价标准单一、唯论文论等问题,是博士研究生招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申请并攻读国外博士研究生实际经历以及招生并培养国内博士生的工作实践,以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为例,从招生主体、遴选条件、考核程序、信息公开四个方面分析哥廷根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具体做法及特点,为我国“申请—审核”制发展提出注重学科融合、多元化审核标准、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畅通招生信息发布等启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试行的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是深化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在简要回顾“申请考核”招生制度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从报考资格、外语水平、材料审核、学科考核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项制度的实施流程,并通过分析2012年-2015年录取数据,总结了该项制度的实施成效。在借鉴国外院校博士生招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该项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以期为有关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申请考核”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公平性困境,设计出一套促进博士招生公平的制度,即准入制度:基于院系所的博士生招生积分制;匹配制度:同行专家外审+导师审核+招生委员会面试三级考核制;保障制度:博士生质量的监测评估制和导师负责制。认为招生单位应以基于院系所的积分制为准入前提、以三级考核匹配制为重点、以博士生质量监测评估和导师负责制为保障,促进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博士研究生招生模式相比,“申请–考核”制有利于明确选拔标准、优化选拔方式,实现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的转变,发挥特色和优势,提高效率和质量。但切忌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应加深思考和认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发挥其制度优势。结合武汉大学2010年以来博士生招生“申 请–考核”制试点工作的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博士生招生模式可归纳为普通招考模式、推荐免试模式、申请–审核模式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模式。四种博士生招生模式的主导力量多元,价值取向各异,招生对象各不相同,考查内容各有侧重,招生程序独立互异,呈现多元化的不同特征。认为我国博士生招生模式改革应以认识论为基础、追求知识创新为价值取向,以申请–审核模式为主、融合其他模式作为改革目标,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多元主体共治构架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申请‐考核”制是国际上博士生招生的通用方式,也是我国博士生招生改革的明确要求。本文从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的国内外现状、基本模式的思考与构建和实际工作中的探索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以期能为有关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关涉高校、考生、导师三类主体,三类主体因追求效率、公平和学术自由而存在明显的价值取向差异,进而导致高校与考生间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高校与导师间追求效率与学术自由的矛盾、导师与考生间自主选才与结果公平的矛盾。高校、考生和导师各主体需发挥各自力量和作用,构建充满张力的三力制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高水平大学博士生招生中对申请者的评判和选拔,实际上是一种多重制度逻辑下的组织挑战和政治博弈。其中,(制度化的)学术精英主义、协商式的科层制以及社会和教育公平,共同构成了博士生招生中相互制约又紧密联系的差异化结构,影响并形塑着教师对于“优秀”的评判标准。探讨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分析和理解当前“申请-考核”制的运行机制与主要困境。  相似文献   

10.
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是对中国传统的博士普通招考制度的变革。在实践与完善的过程中,该制度表现出了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在"申请-考核"制实践中,各高校在维护招考公平的前提下,更加重视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与综合素养,力图招收学术能力与综合素养并优的博士生,提高"申请-考核"制招生的效益,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平衡。招生只是博士生培养的初始环节,各高校应以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在确保招生过程有效益的公平前提下深化培养制度变革,注重发挥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切实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施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是解决当前博士生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顺应国际上博士生招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传统的统一招考模式相比,该模式在招生计划的制定、资格审查和综合考核录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实施博士生入学"申请制",要做到实施严格的招生监督制度和博士生分流淘汰制度,进一步完善导师负责制。  相似文献   

12.
导学关系的构建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招生是导学关系构建的起点。近年来在国内推广的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从源头上为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首批"申请—考核"制试点院校已逐步实现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全覆盖。通过对经历过该招生制度的师生一对一访谈调研,进一步了解这一新型招生方式对导学关系构建的影响,探讨"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在导学关系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研究案例,发现美国高校在博士生招生的具体操作上十分灵活多样,并通过构建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和分流机制使招生单位在主观上想保证招生质量,在客观上能保证招生质量,从而达到博士生招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相统一。我国高校完善“申请—考核”制应从灵活性和可靠性上做双重努力,应权力下放,责任到位;完善招生流程;完善培养过程中的分流制度。  相似文献   

14.
"申请—审核"制目前正在发展成为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主流趋势,但在试行中却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申请—审核"制实施过程中的院校限制、审核制度不详、缺乏监督等问题,探讨了申请材料分类评估、专家组交叉考核、强化制度监督等改进措施,以达到完善审核流程的目的,真正发挥"申请—审核"制的实质作用,做到有效选才公平选才。  相似文献   

15.
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招生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是国家教育考试,没有专门的教育考试机构统一组织实施,其权威性、规范性和整体性不如国家教育考试强;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具有自主性大、分散性强等特点。其院校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招生与早已实施多年的"硕博连读"相似,在选拔机制上是如出一辙的,"硕博连读"可以看作另一种形式的"申请-审核"制,是"申请-审核"制的一种变化形态;院校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与"申请-审核"制招生的设计初衷相契合:相对于普通考试能够考查学生的显性知识而言,"申请-审核"制能够考查出学生内化的默会知识,这种难以用考试的方式考查出来的默会知识对于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是其从事科学研究及创新性思维乃至获得更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院校博士研究生教育中隐含了严格的淘汰机制。只有将招生考试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培养过程中"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才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大局出发,分析博士生选拔申请审核制改革的现实背景、基本模式、可能进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通过完善配套制度确保改革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国内博士研究生招考工作中人才的选拔实施现状与问题,希望通过借鉴国外"申请审核"方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博士生选拔方式,以创新能力考查和科研潜力预测为核心改革博士生选拔办法,提升导师选才能力,强化导师自主性与自律性的平衡,完善后续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监督考核,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招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研究生学习经历调查数据,从公平性和效率性视角出发,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申请–考核”制所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毕业院校上并不占优势,但他们却有着更高的学术志向;“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的科研产出高于其他招生方式博士研究生,且这种差异在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更显著。建议高校继续推行“申请–考核”制改革,弱化对申请者院校背景的考察;关注学科差异,探索多样化的人文社科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过程中,导师自主权增大带来的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双向匿名评价模型。用PaaS平台和数据驱动思想开发了双向匿名评价信息系统。实践表明:使用双向匿名评价系统在扩大学术共同体自主权的同时合理制约了个体导师的权力,更有利于选拔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考生,保障了招生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20.
有感于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博士制度“四问”及改革建议》一文,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为例,从博士生招生程序、课程计划、过程管理、毕业要求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并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从学院国际合作办学实践出发,审视中外合作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模式,提出秉承“学科交叉”“国际化”和“产业伙伴关系”理念,致力于探索“大学—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