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联果 《新闻知识》2012,(12):38-39
新闻媒体对于一些通过正常采访无法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们的鞭挞,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当然,根据这种采访采制的新闻,公开发表以后,有的在法律上引起纠纷,甚至于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因此,在法律上究竟应当怎样看待隐性采访,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隐性采访的特征新闻学者把隐性采访界定为"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  相似文献   

2.
让隐性采访立足更稳──隐性采访的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隐性采访立足更稳──隐性采访的作用及应用余剑锋记者运用隐性采访万不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因此,近年来,通过隐性采访所获取的新闻逐渐增多,并日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1.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中国新闻实用大...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在当今备受重视,揭黑式的调查报道越来越火热,而隐性采访这种最适合揭黑的新闻采访方式也被各新闻媒介争相采用。在新闻实践得益于隐性采访时,从法学领域则看到的是隐性采访带来的新闻侵权问题,隐性采访产生的法律纠纷也经常出现。本文从新闻学和法学的两个维度来分析隐性采访,以期为隐性采访的新闻实践和法律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隐性采访中的新闻侵权及其规避办法进行了探讨.其中详细研究了隐性采访的历史、含义、特征和法律规定;分析了隐性采访中新闻侵权现象的成因及其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隐性采访中规避新闻侵权现象的抗辩事由,及其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争议问题。隐性采访的问题涉及法律、道德.也关乎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与社会责任。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明察”互相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不可避克的途径,也是揭示新闻真相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的舆论监督活动中.新闻媒介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利.具有很大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6.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7.
余露 《青年记者》2008,(10):50-5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去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法。记载这些新闻事实的载体便是隐性采访的成果。本文试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中对隐性采访所取得的照片、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成果在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的合法性,以及隐性采访成果在民事诉讼中使用的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俭 《记者摇篮》2004,(9):37-37
从新闻采访的实践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出.隐性采访可以界分为有意识地隐去采访的真实目的、记者的真实身份、变更自己的记者身份等三种形式。隐性采访的大量应用.对正面报道进行了有利的补充。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分量,使采访最大限度的逼近新闻事实.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记者也能深入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获取独家新闻,从而,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影响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9.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一种采访手段,但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拟以新闻实践工作者的视角,解读现阶段隐性新闻采访存在的悖论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张莺 《新闻界》2001,(5):75-76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讨论很多,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大都持肯定态度,而从事新闻研究的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较为谨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约束问题。本文将从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探讨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由来分析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秘密地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成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比如暗访消费者投诉经历、目击破案过程等跟踪偷拍;体验式采…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在西方,它又被称为“调查性报告”。所谓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情况下为获取新闻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作为新闻活动的一部分,隐性采访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即: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偷拍、偷录和秘密采集的隐性采访,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的重视,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不仅在于这一手段可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手段对消极腐败等现象的揭露批评,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隐性采访的独特作用,在于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向受众推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但隐性采访又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不好,会成为新闻侵权的祸首,或伤及无事或引起新闻诉讼.那么,何为新闻侵权?何为…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中,隐性采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很早的时候,记者便将隐性采访运用到了新闻事件真相探索中去。而近几年,我国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愈加频繁,这种方式不但可以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够更好的进行社会丑恶现象的披露,赢得了更多受众的欢迎。但是在伦理界,隐性采访却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隐性采访本身便是不公开的,所以,在其操作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问题,记者诚信方面的问题便是其中重要非常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记者采用非记者身份收集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对近年来大量隐性采访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策划新闻”这一现象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隐性采访究竟如何策划新闻,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策划新闻的误区?下面,笔者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6.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的法律共识与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备受新闻工作者青睐的一种采访方法,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但新闻理论研究人员对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表示出巨大的担忧。自1995年一件获得全国新闻奖的隐性采访作品的合法性问题在新闻界引起争议后,各界人士对于隐性采访到底有无法律依据,记者是否有权从事隐性采访等问题的认识—直存在较大分歧和激烈争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世界各国的新闻法典均无明文规定和详细论述,我国目前也尚无权威机构对此做出明确结论。但是,正如一切研究工作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并反过来促进实践的发展一样,对于隐性采访法津问题的研究也是逐步发展、逐步完善、逐步深入的,这种渐进的、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必将对我国新闻法制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认识并更好地运用隐性采访手段,为新闻报道服务。  相似文献   

18.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6):68-6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与显性采访相较,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隐性采访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易于获取鲜活的新闻点、生活化的原生态素材、便于取证.因而成为新闻记者所必需掌握的一种重要采访方式。但隐性采访大多用于批评性报道,时常会引起当事方不满,甚至受到法律起诉。如何在诸多禁区外进行成功的隐性采访,就成了新闻记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近年来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机密的接触性,如何应用是一个相当难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隐性采访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以期完善新闻法制和保障依法开展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