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使两国爱情诗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二者的诗学差异。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描写的对象多为女性,而英国古典爱情诗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中国古典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而英国古典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宗教色彩相当浓厚。描写手法的不同则表现在: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  相似文献   

2.
陈梦家,后期新月派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情趣丰富,广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陈梦家叙人伦的诗中,爱情诗占很大的比重,这与西方诗相似,有别于中国古典诗歌。陈梦家的爱情诗世界色调斑斓,既有相思离别、痛苦失望的哀怨之曲,也有平等自由、幸福甜蜜的和谐之音;既有时代青年对独立自主、纯真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有超越时代的对爱情的哲思。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的<醉花阴>和萨福的<给所爱>这两首爱情诗都表达了相思这一主题,而在表达这同一主题时中西方诗词的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本文从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分析中西古典爱情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陈梦家,后期新月派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情趣丰富,广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陈梦家叙人伦的诗中,爱情诗占很大的比重,这与西方诗相似,有别于中国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5.
《诗经·郑风》中,爱情诗很美,其中透露着人们的真情情,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想像,在这些诗中,又可细分为:爱情风俗诗,男女欢爱诗,专一笃情诗,离别相思诗、哀怨诗几个小类。  相似文献   

6.
本以与西方诗歌对照的角度,着重阐述了中国古典爱情诗的现世性、人间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独特表现的化渊源。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中有情。诗中也有人。但在艺术表现上,情感与人物的关系相当复杂微妙。就中国古典爱情诗来说,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着眼于人物表现内心情感;着重情感刻画,人物形象较为模糊;通过情感抒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感抒写与人物刻画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一、爱情诗与道德政治理想中国的古典爱情诗从《诗经》始即漾溢着摇曳多姿的人生观态度,与西方爱情诗的迷狂热烈,甚至充满着性恋的直露和渴慕不同,中国古典爱情诗独异的审美品格是含蓄内敛和现实主义的,虽然它也不乏浪漫的情怀.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爱情从来不是理想的,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总是意味着对所爱对象的占有.”这无论如何是片面而武断的.不要说中国古代大量的民间爱情诗和文人爱情诗,甚至帝王撰就的爱情诗当中,在含蓄和现世的  相似文献   

9.
朱彝尊的《风怀二百韵》是古典爱情诗歌中的佳作,展现了他和妻妹冯寿常这段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情缘",诗中充满了悲情感伤色彩,具有难言之处及隐曲姿态的美学特质,且肯定了它在古代爱情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11.
古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最富诗情画意。读古诗,体味诗歌音韵和诗情;用古诗,感悟古诗今用的魅力;写诗事,感受时空置换的神奇。多元化教学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古诗的美妙。  相似文献   

12.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诗经·国风》中有很多反映爱情婚恋的诗篇,其中待嫁女性形象的类型丰富,她们有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有对婚姻的希冀和期盼,也有失恋后的痛彻心扉。她们演绎着各自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经营着或幸福或悲凉的爱情生活。从中使我们了解到周代女性对爱情热烈奔放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品种的游仙诗,充满丰富奇幻的想象,常用象征、比兴、用典的手法,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神奇瑰伟、引人入胜的境界,尤其在意境的创造上因主要受“道”的影响,呈现出超具象性、跨时空性、守虚静性的特点,成功地创造了游仙诗澄净精纯、空寂虚灵、冲淡玄静的“空灵”意境,美学价值甚高,对同时代或后代的诗歌或其它文学样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代诗文与古代的节日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是我们研究传统节俗文化的珍贵史料。我们要利用古代诗文来探究、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和特定的民俗心理、审美情趣,继承并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曲从民间诞生,原本是为娱乐休闲之用,是对已沦为教化工具的正统诗文的一种反拨。但随着其发展成熟,逐渐沾染诗乐教化的艺术色彩。而且人民对其所具有的通俗、娱乐、抒情等特点认识越深,越自觉地将其当作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7.
杜曼 《海外英语》2011,(11):171-172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has a long history.More and more foreign friends give strong interest into reading and learning it.However,not all the foreign people are proficient at classical Chinese,the metre and rhyme of Chinese poems,thus,translators have to translate these words into English or other languages,which brought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the Chinese ancient poems can be translated or not.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is very point,to analyz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s translation,tak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as examples,to discuss this topic,and to give opinion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8.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