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蒲台的苇》选自《白洋淀纪事》,写于1947年。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著名作家,曾在白洋淀一带长期从事革命工作。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读过后会使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特色鲜明的水墨画;耳边仿佛响起了一首雄伟的英雄颂歌。课文之所以有这样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叙事,都能把握其特点,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作者把握了白洋淀景物的这一特点,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一个“苇”字来写。首先写人和苇的密切关系,作者用“是水养活了苇  相似文献   

2.
《采蒲台的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从描绘白洋淀的苇草入手,从苇海写到苇塘,从苇塘写到采蒲台人民的斗争事迹,这样巧妙过渡,层层深入,托物寄情,唱出了一曲人民革命斗争的颂歌。课文一开始写了作者到白洋淀的第一个印象:“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接着又用一个形象贴切的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时。必须抓住课文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这条线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爱国线索是: 一、人苇结合,爱国热情初见文端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白洋淀“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像鸟儿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采蒲台的苇》一文,从写采蒲台的苇多、景美,到这里的英雄多、人美,借物赞人,赞扬了采蒲台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和美好心灵。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八册《采蒲台的苇》是现代作家孙犁1947年写的。前不久听一位青年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认为课文的重点段(即第三段)“具体地讲采蒲台的苇与人民对敌斗争的关系。”这位教师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意图作这样归纳,笔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 《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是以人与苇的关系为主线,通过由面及点、层层推进的方法来展开内容,突出主旨的。诚然,课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采蒲台的苇》通过赞美苇,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机智和不怕牺牲精神的赞美。作者在课文中巧用多种修辞,以托物寄情,其匠心独具。比喻①“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这句话用“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比喻人,形象地描绘出白洋淀人民在茫茫苇海里生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采蒲台的苇》是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近年出版的各种教参、教案大都照抄此说。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还特意设计“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打击敌人的”这类导读思考题。这些,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惑。我们认真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文章只写采蒲台人民掩护干部的两件事:一是妇女们把干部的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掩护了干部;一是一个男人为了掩护干部壮烈牺牲。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故事”。不知教参的编者从何处看出文章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打击敌人”,而且还是“依靠苇”“打击敌人”的? 至于说“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不过是文中所写“我”看到的“村里一垛垛打下来的苇,  相似文献   

8.
一、苇海(面)与苇塘(点)结合文章开头不是写采蒲台,而是写白洋淀.白洋淀“到处是苇”,在五月,是“苇的世界”,是“大苇形成的海”.进而写到苇塘,片片苇塘“不只是一种风景”,都“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  相似文献   

9.
借物赞人是这篇课文写作方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由物到人,由“苇多”“写到“英雄多”,这个顺序在板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课文较长,要板书的关键词语很多,教者没有在变化起伏的情节中“寻章摘句”,而是从情节中跳了出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找出内在联系,用几笔概括性很强的“线条”勾勒了出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板书中,抓住“苇海”、“苇塘”的描述,突出苇与人的“生活”、“战斗”的“关系密切”;抓住采蒲台的“女人”和“男人”感人事迹的记叙,突出他们的“智慧”和“刚强”,从而揭示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从苇多写到英雄  相似文献   

10.
《采蒲台的苇》一文塑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为保护抗日力量,团结对敌、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子弟兵、热爱祖国的精神。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一、构思隽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意的情理美,一是结构的和谐美。《采蒲台的苇》的  相似文献   

11.
《采蒲台的苇》(第八册第26课)是现代作家孙犁于一九四七年写的。作者选择典型材料,用白描手法,真实具体地记叙了在白洋淀采蒲台的所见所闻所想,赞颂了劳动人民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预习,培养自学能力。上课前布置预习,指导学生阅读、探索,培养自学能力。先布置学生独立识字,运用字典,结合课文学习理解词语和含义较深的句子。接着是自学课文,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分段和归纳段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预习提纲如下:1.为什么说白洋淀人好象寄  相似文献   

12.
赵晓 《宁夏教育》2007,(7):118-118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感受颇深。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采蒲台的苇》一课,选自著名作家孙犁的小说《白洋淀记事》,课文感情真挚激越,感染力强.乍从题目看,貌似写景物,其实写苇是虚,写人为实,写白洋淀人民抗日的英勇事迹.借物赞人,寓人于物,人托物志,相辉交映,这是作者的妙笔.为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4.
《采蒲台的苇》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采蒲台人民对敌斗争的生动感人的优美散文。全文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激情饱满,气吞山河,写得真实感人,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第  相似文献   

15.
《采蒲台的苇》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课文先讲人和苇的关系,再讲看到的苇塘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最后讲采蒲台人民的英雄事迹和作者的感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里行间包含激情。语言文字虽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尤其是一些关键词语在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就应抓住这些词语,设计好教学过程。一、抓住“名胜”一词,掌握文章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采蒲台的苇》写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以秀美的景、悲壮的事、纯真的情,隽永的意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文字洗炼、简洁,寓意深刻。在教学中如何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呢?我的体会是:层层联系,突破中心。一、由苇“系”人。课题《采蒲台的苇》表面上是写苇的,实际上呢?人和苇是什么关系?一个问题便直奔重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教学中可围绕重点句展开讨论。“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一个比喻句把人和苇联系起来。“村里一垛垛打下来  相似文献   

17.
《采蒲台的苇》语言准确简练、形散而神聚。教学重点是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地写出采蒲台妇女的机智和那个40多岁男人的刚强。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层次,理解课后词句。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文章特点,紧扣文章之“神”,变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从题目入手,抓关键句,直奔中心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后,再从题目入手。思考:文章为什么重点写采蒲台的苇?(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苇”、“好”各指什么?(“苇”指采蒲台人民,“好”指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析重点段,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齐读第三段“采蒲台人民与敌作斗  相似文献   

18.
教学《采蒲台的苇》难度较大,特别是“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一句,内容含蓄难懂,然而它又是全篇的灵魂所在,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实质理解文章的中心,针对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安排。 一、巧设导语,暗作铺垫 揭示课题后,我是这样引入课文教学的:“白洋淀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有着丰富的水草,可受的草塘,然而,它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它有着勤劳勇敢的人民。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光荣传统,所以在抗日战争这战火纷飞的岁月,作者来到了这里…”这样开头,不仅使师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而且,那“英雄的工地”、“血战到底的光荣传统”等话语,为理解“清白”一句作了巧妙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采蒲台的苇》(六年制小语第八册26课)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文章讲的是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全文叙事真实具体、语言凝炼含蓄,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字面上,必须联系全文,仔细琢磨,以防偏颇。现就四个问题析疑如下: 一、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白洋淀的苇,与采蒲台的苇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业分析] 本课从白洋淀下笔,到写到“苇”时叙述了两个故事。“苇”是作者抒发情感的线索,“采蒲台”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课后作业围绕课题,安排了五项训练。字词训练,扫清阅读障碍;回答问题,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听写训练,指导掌握课文中心;段落训练,把握结构层次;读背训练,深入领会课文情感。这五个题当中,以第2题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