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我国目前的环境发展现状来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能够有效的维持生态发展的平衡,我国开始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以期能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但是我国目前的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速度,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快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度,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本文就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与对策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件意义深远而重大的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多种功能,其对于减少自然灾害,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从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取得的效果显著,大大推动了我国林业的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将以林业为主体的植被建设归入到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中。林业生态工程不仅仅只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其中还包括了对水源的管理、土质的要求、以及对于植被的各种维护等,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以及管理办法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实施。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以及天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林业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其最初的切入点是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林业中的关键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林业技术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工程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已经颇具成效,但仍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需求,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及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农业系统工程中比较重要的类型,在林业生态发展进程中,生态经济总是和经济效益出现矛盾,但是这两者之间又有着相对统一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林业生态工程中的问题,并阐述其生态经济的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要点,同时我国的林业建设也因为与其分不开的关系成为国家和人民所关心的一个区域。我国的林业建设分为营林和防护林两部分,其中的营林是为我国自我管理,并能进行经济交易的一部分林业工程。对于这种林业工程,人为的干预比较多,它的发展和兴盛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息息相关,在现代这个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理念的大时代下,我国的营林建设理应跟追上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持续转变观念,建立现代化的高效的生态林业工程。针对当前林业建设现状,明确了林业建设策略,为建设现代高效生态林业工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但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确保国家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就必须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的采取。  相似文献   

10.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态等,就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同时论迷了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趋势。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华锋 《科协论坛》2007,(12):50-50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还丰富了水利工程施工理论和生态工程理论。  相似文献   

12.
林业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改造和平衡自然生态环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也作出了长远的规划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林业工程发展以及林业资源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可以看到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处于转型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对于我国的林业工程的建设来说,应该在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不断地提升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效能。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于目前林业工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为建设现代生态林业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为今后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业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森林资源、荒漠化、湿地、灾害和生态工程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林业行业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需求与行业发展,提出了我国未来林业遥感发展的几点建议,即大力推动林业遥感卫星、航空遥感平台、林业遥感信息产品标定与真实性检验场、林业遥感综合服务平台等天、空、地一体化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大林业遥感应用研究投入,不断提升林业遥感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提高林业绿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而园林绿化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林业绿化的管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林业绿化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林业绿化管理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抗旱,我国北方一直以来选择的方式是开启林业工程。一直以来,北方的林业工程影响着北方的生活和生产,对于北方的环境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我国北方林业工程中使用的科学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由于抗旱造林技术对于地区发展十分关键,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此提高重视,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北方林业工程的建设效率,从而为环境改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生态现代生态林业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生态林业战略发展观念,进而形成一门全新的生态工程体系。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森林覆盖率却居于世界末尾。因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针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及对策,以保证现代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创现代生态林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林业科研与实践因为涉及范围广、尺度大,生态监测一直依赖于人工调查和遥感监测。人工调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费时费力,且在恶劣环境下难以实施,还存在无法连续监测等问题。遥感监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仍然无法替代地面调查和监测。而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地面监测,不仅可以解决恶劣环境下长期连续获取监测数据的问题,还能大幅度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实现大范围无人值守的在线林业资源监测。这对于林业资源调查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以及现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突破,但是事物的发展是存在两面性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等待解决,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凸显在环境上,无论是工业的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还是人为导致的问题,最终都归结于人类进步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严峻考验。我国的林业工程发展起步晚,但是在后期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在林业工程的诸多项目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抗旱造林,改进完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对于我国林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以便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后期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增加森林资源、遏制水土流失和维持生态平衡,我国很多地区开展了多功能防护林、天然保护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的生态造林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林业生态工程对后期可持续经营缺乏详细合理的规划,导致林业可持续经营缺乏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支持,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经营,进行科学合理的后期管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