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词语上看,"广播消亡"之说与广播强国建设似乎水火不相容,怎么能组合在一起论述?这是因为,我们在相同或不相同的时间里,既听到了"广播消亡"之说,又听到了"广播强国建设"之说,有必要作一下分析、研判。 "广播消亡"之说站不住脚前两年,在传统媒体面临新兴媒体激烈冲击,报纸和电视呈现下滑态势时,"报纸将消亡""电视将消亡"的  相似文献   

2.
陈国权 《青年记者》2016,(18):31-32
报纸是否会消亡?学界与业界已经探讨很多,就如同当时人们探讨广播是否会消亡一样.但广播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适应了堵车的场景而重焕生机,现如今的广播是成本“最小”、收益“很大”的媒介形态,这是否能给报纸的发展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婉婷 《新闻爱好者》2010,(3):104-10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必然会对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决不会因为新媒体的产生而导致广播媒体的消亡.这正如报纸、广播继而电视一样.前者并没有因为后者的产生而消亡.而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只要我们把握好广播的优势.充分挖掘资源,  相似文献   

4.
广播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电视的兴起到本世纪新媒体的流行,世界和中国的传媒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变局中,传统媒体面临严竣挑战。有人预言平面媒体或被电子媒体击溃行将消亡,也有人因电视和网络视频的强势对广播和音频的生存提出了质疑。的确,在这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激烈竞争中,广播处于逆境。是悲观失望,还是图谋发展,广播面临重大选择。英国桑德兰大学传播学教授安德鲁·克里塞尔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断言:"广播不会消亡,广播这个老战士将长久地活着!"这是个让广播人欢欣鼓舞的论断,但广播如何长久地活下去,还需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5.
梁颐 《中国广播》2014,(5):56-59
本文借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阐述了广播的历史和未来,探讨了广播"未来是否消亡"问题。认为广播将永远伴随人类存在,但广播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即收音机将趋向人性化发展,发展包含在和人类日常用品、人类生命、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共存中。  相似文献   

6.
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甚至被预言即将消亡.本文结合真实生动的广播直播事件,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所保留或生成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7.
想当初,广播没有让报纸消亡,今天的广播也一样不会被时代所遗弃。这是因为,广播传播依然符合传播价值上的时代属性,依然能满足市场对传播的时代需求。广播符合现代传媒的三大价值特征如果从企业的市场传播与营销的需求来看,今天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微博的多级传播模式,分析了微电台造就的广播的新影响力。微电台使得广播的线性单向传播转变为多级循环传播,广播变成了听得见且看得见和互动性强的形态,广播的受众结构趋于年轻化。微电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广播的消亡。多一种终端就多一种生存方式,多一分生存活力,微电台作为传统广播与网络微博的结合,为传统广播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探索出了一条很有前景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张蕾 《青年记者》2020,(5):47-48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广播业态产生巨大冲击,“媒体融合”成为时代命题。虽然目前广播业界在媒体融合的思维与路径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以声音为介质的媒体必然不会消亡,广播将沿着“广播融媒体”之路在艰辛探索中迎来嫗变与新生。  相似文献   

10.
广播与因特网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可以开辟广播的新天地。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大大扩展了广播的传播空间; 弥补了稍纵即逝的弱点; 及时得到信息反馈,赢得了更多受众参与;有利于优化广播节目。但也应注意:融合不等于完全同化,更不意味着广播的消亡;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哄而上;节目主持人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广播在我国的传媒史上曾辉煌一时。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广播的听众锐减,广播逐步由“一枝独秀”转为“弱势”媒体。当时就曾有人预言:广播媒体即将消亡。虽然,现在这个预言并未完全应验,广播依旧存在并获得了发展。但是,传统媒体、新媒体群雄并起,尤其是后者突飞猛进,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市场,广播确乎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2.
在2003年博客诞生之日就有人预言:博客将成为传统广播的“掘墓人”。时过境迁,八年之后.一个新的名词——微电台的出现,让这种预言破产了。微电台的出现再造了广播.也给广播行业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和蓬勃发展的新曙光。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旧媒介的消亡。  相似文献   

13.
《声屏世界》2013,(5):47
想当初,广播没有让报纸消亡,今天的广播也一样不会被时代所遗弃。这是因为,广播传播依然符合传播价值上的时代属性,依然能满足市场对传播的时代需求。如果从企业的市场传播与营销的需求来看,今天的媒体首先要具备传播价值的时代属性,即要具有规模性、精准性和伴随性这三大主要价值特征。而广播恰恰在这  相似文献   

14.
晚报早出现象与广播优势,近年来,很多已创刊的晚报纷纷改版为早报。晚报早出,是近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美国有人预言,“晚报消亡是迟早的事”。如何看待这种报业发展规律给广播带来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15.
晚报早出现象与广播优势。近年来,很多已创刊的晚报纷纷改版为早报。晚报早出,是近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美国有人预言,“晚报消亡是迟早的事”。如何看待这种报业发展规律给广播带来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16.
戴元初 《视听界》2010,(6):25-28
近年来,广播的地位似乎是每况愈下:先是在传统媒体中的排名不断下降,直至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有没有广播媒体在场显得不再重要;接着是新媒体的冲击,在纸质媒体已经被预测出消亡的具体年份之后,最为强势的电视媒体也开始为自身的未来心生纠结,广播的未来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这个时候,讨论改造广播的话题,是不是有点没落贵族的心境?但是,如果想想电视出现时广播面临的危机,想想互联网刚刚出现时广播在大板块直播后的落寞与转机,讨论广播改造的话题便有了些历史发展所赋予的底气。  相似文献   

17.
纵观2020年全球广播行业发展,虽然千姿百态,但整体行业走势与国内类似,亦未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行业人为或自然消亡.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广播事业借助新技术,趁媒体融合大潮,在疫情防控、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扶贫攻坚等领域,走群众路线,开展政务服务创新,探索广播外宣的有效路径,成绩特色鲜明:在基层信息服务领域,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90年代,有线电视又异军突起。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被电视屏幕所吸引,广播逐渐变得门庭冷落:90年代后期互联网的普及,对原本陷入困境的广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各种媒体竞争愈加残酷的今天,广播还有发展空间吗?有趣的是,西方广播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遭遇这种境况。然而.西方广播业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走上了稳步发展之路。这也许能给我们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金海云 《视听界》2010,(4):99-100
历次的媒体革命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使旧媒体消亡,而是出现新旧媒体共进共荣的局面。如今,传统的广播在新技术的促进下,通过借力各媒体,打开新思维,将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20.
“第四媒体”互联网出现时,许多人怀疑电视垄断媒体行业的地位是否将会动摇,比尔·盖茨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大胆预言:随着在线视频产品日益发展,互联网将在5年内“颠覆”电视的地位。其实在广播出现时,许多人也提出报纸要消亡;而当电视出现时,则有人惊呼广播要落幕了。这几年,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事实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