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致力于新诗艺术创作的诗人,冯至对新诗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形成了日渐成熟的诗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诗人思维认识的不断提高,其诗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即从20年代的抒发真情实感的单纯传统的诗学观到40年代追求实存的现代主义诗学观,又从50年代受“左倾”诗潮影响的诗学观再到新时期以后日臻成熟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诗学观包罗万象,体系完备.论文从书中潜隐的诗学观“峙如其人”入手,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诗人之“真”和“自然”之境的追求,以及作为主要载体的咏物题材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总体诗学建构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而总体诗学建构目前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界目前以及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西方中心论和各种文化中心论的清除问题、对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问题以及对总体诗学本身构成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兴会”与“刹那”这一对诗学范畴的异同相较,对袁枚与佩特的诗学观进行了在总体诗学的背景下的比较尝试,试图.通过这种具体的范畴比较来揭示中西诗学的一致与差异之处。袁枚的“兴会”与佩特的“刹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二人在生命性、直觉性、形式美上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情趣。这种比较有助于对袁枚诗学地位的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变风变雅”是传统诗学术语.由汉儒提出后.作为一种诗学型态,表示的是社会时代变迁与诗人生存感受的绾合.反映的是在诗学精神修养中的经世思想,以及其中应有的对诗人主体“内质”的要求.在近代陈衍的诗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定和重视.并成为他的诗学观念的认同取向。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诗学艺术典型观杨立民中国现代文艺学中的“典型”范畴基本上是个“舶来品”.几乎绝大多数文艺理论家。都是从西方诗学中借得艺术典型理论的.影响所及,以至于西方典型理论所蕴含的根本问题,如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之间相互关系的争辩,左右了当代文艺学中艺...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的诗学思想以对江西诗学的修正标志着宋代诗学的转型。他的诗学观包括了触物感兴、悟入活法、味外之味三个方面,他力图从自然万象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一种轻清活泼而又趣味隽永的新的诗风,被称为“诚斋体”。这种诗体虽对江西有所突破与变革,但仍与之有内在的联系,本质上仍是“内圣”人格的一种表现。他对江西诗法,尤其是它的句法论,也多所继承,故后人仍目之为江西派诗人。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1864-1912),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虽然他不是一位诗论家,但他的诗学观作为其诗作主体精神的底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终生为民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丘逢甲思想的根基,以爱国主义为全部内涵的“传忠义”是其诗学观的理论核心,他的创作也贯穿着这一思想。丘逢甲诗学观的其他方面,均可以说是从这一中心生发而出的,对诗中“存真吾”的要求,对贴近时代的雄直诗风的偏爱,对“诗界唱革命”、“诗世界里先维新”的认定,都从不同的角度响应这一诗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学滥觞的《诗经》,在传统的儒家阐释中,形成了“诗言志”的诗学观。作为传统文.艺批评的主流话语,“诗言志”的诗学观过分强调《诗经》的社会功能,重政教;淡化《诗经》的文艺特质,忽视其审美的诗学观,这种诗学观在早期也经历了由嬗变到定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公善博士的学位论文《批判与救赎——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今年5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00千字,围绕“生活诗学”这一具备前沿性并具广阔前景的课题,以批判海德格尔神秘的“存在”为起点,抓住其关键词“存在”的空洞抽象性、虚妄性,试图超越它,从而通达一种更为鲜活具体的“生活存在”,处处渗透着一种亲近生活世界、反对理论主义的观念。这意味着美学主题的变更,即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生活诗学立意重建一种浑整的生活观,即“生命——生活——存在”一体观,它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有西方思想的底蕴,又有着东方智慧的熏陶。这种生活观将人视为一种整体性的存在,认为人既“是”又“在”,是“生活之是”与“生活之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驳,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在西方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理论的具体内容并无定论。其实,该诗学理论由艺术情感、传统和客观对应物三个核心概念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元代文人游历之风盛行,形成了具有鲜明元代特色的游历诗学。元代游历诗学强调游历对拓展诗歌题材和提高诗歌水平的重要影响,强调地域、空间等因素对诗歌风格形成与南北诗风融合的重要作用,凸显了“诗可以观”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对“江山之助”诗学命题的丰富和发展。放在中国诗学发展的历程中来看,元代游历诗学观既有继承性,也呈现出变异性。梳理这种继承性与变异性的关系,对于认识古代诗歌发展与诗学变迁,观照当代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经综合因素而问世的意识流小说诗学,以本体的审美创造、内在的意象真实和非个人化的叙述为核心元素;通过学历史之比照,从学观念到叙述方式,表现出迥然相异于传统的学观之审美旨趣,在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论魏了翁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了翁是南宋后期与真德秀并称的理学大家,但与真德秀相比,魏了翁兼容了乾淳以来各家思想,相比之下思想更为闳通。因此他的诗学观点也相对通达一些,并显出一定的理论深度。尤其是以“学”为本的诗人修养理论,以及对康节诗学中关于“自得”思想的阐述,值得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受到早期浪漫主义时期文艺批评思潮的影响,诺瓦利斯将自己的诗学观建立在文学与其他艺术类型的对比之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诺瓦利斯抽象为"音乐性"之概念,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学观。本文以诺瓦利斯创作中涉及音乐的文本为出点,整理诗人以音乐为模板对诗歌语言进行的批判,指出其在创作指导层面的不可实现性,并继续深入讨论了内心、世界、音乐与诗的关系,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完整的音乐诗学观。  相似文献   

19.
宋代主流诗学是以理性为基点建立起来的,逻辑、知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自然科学和思辨哲学的长足进展为前提,宋人保持和发展了对“理”的持续不已的兴趣。所谓“理”,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思想、日常情理和与之相关的表达方式。与宋人推崇理性有别,明代主流诗学关注的则是有关诗歌创作的经验。七子派相信,汉魏和盛唐的艺术实践完美地遵循了某种艺术法则,后人如果想揭示或制订规则,就必须具体地考察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从中发现秩序并遵循这种秩序。王夫之在宋、明之后建立他的诗学体系,其理论思维首先着眼于宋、明主流诗学的失误。王夫之推崇审美直觉,不承认我们非得在理性原则和经验规则中二择一不可;他致力于克服理性原则和经验规则的冲突,并把审美直觉置于超越这种冲突的优越地位。王夫之郑重地将佛学的“现量”概念引进诗学领域,表明他对感受的直接性异常重视。  相似文献   

20.
范伯子是晚清诗坛上“以布衣而名满天下”的本色诗人,其诗学理念也呈现出传统诗学大结裹期重总结、善融通等诸多特点。“瓣香前哲无休歇”是范伯子诗学涂辙的法门自述,在其所标举的诗家楷模中.除却备为称道的李、杜、韩、苏、黄诸家之外,桐城派与同光体似乎与范伯子的诗学渊源最为密切。后世学者的研究目光也大都聚焦在范伯子与桐城派、同光体诗学理念的纠结异同上。往往忽视了范氏家族一以贯之的庭训家法对伯子诗学理念的开启熏染之功。也低估甚至忽略了范伯子素所敬仰的“太初师”曾文正与授业恩师刘融斋在其诗学取法轨辙上留下的深刻印迹与导夫先路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