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语学习中,授受动词的使用以及与相关敬语的联系倍受众专业人士的青睐,且之于初入门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在日本社会中,授受关系不仅是一个授与受的动作趋向,更关系到人与人的亲疏观念,尊卑意识以及深埋在日本社会的文化理念。中国有句古谚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笔者就引以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个“授”字为切入授受关系的引子,首先,对授受动词中的“くれる”和“もらう”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日语学习中,授受动词的使用以及与相关敬语的联系倍受众专业人士的青睐,且之于初入门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在日本社会中,授受关系不仅是一个授与受的动作趋向,更关系到人与人的亲疏观念,尊卑意识以及深埋在日本社会的文化理念.中国有句古谚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笔者就引以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个"授"字为切入授受关系的引子,首先,对授受动词中的"くれゐ"和"もらぅ"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单澄 《文教资料》2014,(35):195-196
授受动词是日语中一项重要的语法项目。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何学习掌握授受动词存在一定困难。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包含的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理解授受动词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内外意识在日语很多语言表达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对授受动词中体现的内外意识进行考察,利用"ウチ人称"、"ソト人称"对授受动词对人称的限制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4.
徐香君 《考试周刊》2011,(47):98-99
由于中日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母语的干扰,日语授受动词一直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象下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单从语法角度学习,即使认识了日语的授受动词,也未必能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自如。本文从日语授受动词的物移方向的角度来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以更加准确把握日语授受动词在语言交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与汉语相比,日语授受表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于汉语只有一个授受动词——"给",日语有"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等7个授受动词。因此,日语的授受表达复杂了很多。另外,汉语中的恩惠授受表达一般是通过"某人为/帮/给某人做某事"将授受关系方向性简单的呈现出来,而日语却会通过授受补助动词的使用,添加一些说话者本人的主观评价并巧妙的指出其中所产生的授受关系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6.
在日语中表示不同人称和不同对象之间的授受关系,要用不同的授受动词.常用的授受动词有“さしあげゐげゐゐくださゐくれゐいただくもらぅ”这七个,它们可以接在动词连用形+接续助词中“て”下面构成接受补助动词“てささあげゐてあげゐてやゐてくれてぃただく-てもらぅ”来表示动作的授受关系。这种表达是比较复杂的。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熟练并准确无误地使用授受动词.必须首先正确掌握其含义与文法。  相似文献   

7.
授受表现在日语表达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易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动词授受表现中的"てくれる"使用频繁,倘若不深入挖掘使用者的独特交际心理,极易令对方有失礼之感.授受表现在日语学习的误用率颇高,其根源在于学习者未能充分理解并运用授受表现所隐含的恩惠意识、"内"意识以及内外有别等观念.故学习者应在熟练掌握授受表现语言规则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背后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视点的制约性是日语授受表达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显著特征。本文从视点角度出发,分析了授受事象中发话人视点与事象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关系,从语用学层面考察授受动词句法结构的特征,并讨论授受动词的使用规范。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4,(A0):95-96
在日语学习中,会碰到很多授受表达,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正确使用授受表达是个较难掌握的难题。日语的授受表达不仅包括物品的授受关系,而且包括恩惠的授受关系。日语学习者不仅仅要掌握授受动词的基本用法,更要掌握其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恩惠意识的内涵。本文就授受表达与其恩惠意识展开讨论,以期对日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沈雯 《华章》2009,(21)
日语的授受关系对每一个日语学习者来讲都是一个难题.对于这种授受表达方式,日语中一共涉及到三大句型,而汉语中我们只需要用"给"来表达就可以了.日语中的尊卑关系,内外关系也会影响授受动词的使用.本文对日语中的授受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就日语的"视点"问题着手,以期找出日语授受表达方式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作为一种表达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严格意义上说,汉语中没有"授受动词"这个词汇,日语的授受动词的语法现象相当于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表示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关系的常用动词包括给予动词.日语的授受动词句和汉语的"给"、"得到"句的视点差异,进一步揭示了日语学习中,视点问题的重要性."视点"问题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日本人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日语语言中的"视点"问题,同时又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干扰,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诸多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日语既是以听话者为主导的语言,同时也是以说话者为视点而出发的语言。在日语会话语篇中说话者一般都站在听话者的立场上展开会话,进行交流。在日语中,语篇既可作为兼顾篇章与话语的完整语义单位,也可作为与话语和篇章中发话者、听话者的视点、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交际单位。在日语中,谈及语篇则必定谈及授受动词,由此可见授受动词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授受动词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是难点,更是重点,授受动词使用正确与否会影响谈话、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从视点原则角度解析授受动词,有助于全面理解、掌握、使用授受动词;有助于进行交流、会话,实现语言本身所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谢好 《考试周刊》2009,(10):36-37
在汉语当中没有和日语的授受动词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所以授受动词的正确使用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此外,正因为汉语当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尽管学习者在语法上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但是在结合语境正确应用上却很困难。特别是在“依赖表现”当中,更容易忽略或误用授受动词。本文通过对比汉语和日语当中“依赖表现”的异同来分析日语学习者在“依赖表现”中误用授受动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授受表达理论尚不能完全运用自如。为了全面掌握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日语学习者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文章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授受动词误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广大日语学习者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授受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方式,在日语中使用授受动词来体现授受关系,它不仅可以表示物品的给予与接受,同样也可表示行为的授受,而行为的授受在日语中主要通过授受补助动词来实现,文中就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恩惠授受意识研究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之一,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使用,体现着日本人的授受表达方式与恩惠意识心理的关系,并对中国日语学者在使用"てくれる"时经常出现的误用现象进行纠错。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请求语气的表达方式关键在于授受补助动词的选择,而授受补助动词的选择是随着讲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从日语语言规律着手,根据日本国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首先对授受补助动词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比较,其次就其构成的主要请求句型加以对照比较,最后按各句型的使用功能由简到敬进行归类,并分析各句型的使用对象与场合.通过探讨授受补助动词在请求表达方式中的应用,力求提高日语学习者语言交际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 成人学员具备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成人学生已掌握的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对比。进而引伸,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此外,对若干具体的语言现象既比其同,也比其异,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一、日语授受动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汉语助词在表达授受关系时,汉语中只用一个“给”字,而日语中,却要用六个不同的动词。可见,日语的授受关系是比较复杂的,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在实际使用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人称之间的敬谦程度的使用情况入手,运用职场中生动典型的事例分别分析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以及第三人称和第三人称这四种授受关系之间敬谦程度使用的情形,最后发现并总结出授受动词在敬谦程度上的规律.本文对正确理解和恰如其分地运用授受动词的敬谦程度很有帮助,使人们对授受动词的敬谦程度的把握有一个宏观和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在实际使用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人称之间的敬谦程度的使用情况入手,运用职场中生动典型的事例分别分析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以及第三人称和第三人称这四种授受关系之间敬谦程度使用的情形,最后发现并总结出授受动词在敬谦程度上的规律。本文对正确理解和恰如其分地运用授受动词的敬谦程度很有帮助,使人们对授受动词的敬谦程度的把握有一个宏观和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现象总能反映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就日语授受动词而言,不单表示简单的授予与接受的关系,更反映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深入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使用日语以及更顺畅的进行异文化间的交流。本文拟从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内外意识、上下意识三个方面对授受动词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