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浙江省选定苏教版为必修教材,人教版为选修教材,因此,“选文撞车”的现象偶有发生,特别是某些经典篇目。例如,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几乎是中学语文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选材,苏教版将其放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后人之鉴”版块,与之配套的《读本》上选用了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体会作者将古今对接,  相似文献   

2.
【教情·学情】 浙江省必修教材选用的是苏教版,但却将选修教材定为人教版,这种“选文撞车”现象偶有发生,经典篇目更是难免。北宋苏洵《六国论》几乎是中学语文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选材,苏教版放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后人之鉴”板块,与之配套的《读本》是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疏通文句、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将古今对接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会自己总结与反思历史;专题彰显了鲜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4.
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是现代散文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祖国土”专题下的“江山多娇”板块也选用了此文。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编选了李密的《陈情表》供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使用,但是教材中关于此文的注解有些不太确切,有些太简略,为更好地学习理解这篇“至情至性之文”,特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阅《古文观止》等工具书,对部分注解加以辨正明义,  相似文献   

6.
实验情境下的乙醇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课本教材依据 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相似文献   

8.
Ⅰ教材把握 《西地平线上》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版块“欣赏自然”中的第二篇。  相似文献   

9.
李春雨 《现代语文》2009,(9):145-146
语文教材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站在不同立足点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看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一期高中版在“教材研究”板块中转载了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研究“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文章,其一为徐林祥的《从“文选”到“单元”再到“专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新探索》,从宏观角度肯定了“苏教版”编排中的一些创新性探索:其二为孟凡军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则从微观角度对“苏教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很难评价两者孰是孰非,但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关于语文教科书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很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了《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作为课文,如人教版必修第三册,苏教版必修第二册。“……作者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展示了荣国府的里里外外,描写又有重点,将贵族家庭的荣华富贵初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描写与人物描写相互辉映,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艺术天地。”(苏教版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相似文献   

11.
宗华 《语文学习》2010,(9):42-42
苏洵的《六国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对于这句话里的“向使”二字.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注释里把它翻译成“以前假使”.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欠思考的、不当的。如果作这样的翻译.在语法上首先是说不通的.“假使”难道还有“以前”、“以后”之说吗?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收录有《六国论》一文,其中对“终继六国迁灭”一句中“迁灭”如此注解:“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五《逍遥游》(节选)中“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一句,课下注释为“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信任的人。”(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95页注释⑤)根据这种解释,此句的“而”在文中被理解为连词,表并列或递进。但笔者根据教学实际,觉得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苏教版)《数学》必修2教材“圆与方程”一章第108页第7题:  相似文献   

15.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名文,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第一册“月是故乡明”专题选用此文。将选文和原文作一点比照,可以看到选文至少有六处地方与原文不同,其中三处为改,另三处为删。作为名家名篇,一篇文章这么多的改动应该算是非常大的一件事了,玩味再三,忍不住想发表一点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对于《陈涉世家》中“与皆来会计事”一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翻译为“一起来集会议事”。“皆”指“一起”,那么“与”是什么意思?对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略而不提,《古代汉语》认为“与’’迢‘举”,是全部的意思。对于此类注释,汪义华先生提出质疑。他认为“与皆来会计事”是“皆来与(之)会计事”的非常规词序省略句。窃以为将“与”看作介词是合理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鼓励和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获得新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增设的”专题”课程,就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亮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共安排了10个专题。所谓“专题”,就是专门研究或讨论的某一问题,内容一般是前人探究出来的成果的有序编排,但书后的“思索与质疑”这一环节,又可以鼓励师生在教学中向探究性和研究性方向发展,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1.《六国论》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本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四部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各单元的“赏析示例”只有一篇。《六国论》被确定为该单元唯一一篇的“赏析示例”.可见它在该单元中的示范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浙江省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苏教版这两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庄子故事两则》之《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人教版九年级下),《秋水》(苏教版必修三),《逍遥游》(苏教版必修五、人教版必修五),庄子以四篇作品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配套《语文读本》中还选有《山木》《运斤成风》《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等文,与庄子有关的现代散文有《庄周买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  相似文献   

20.
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多选用《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两个教学文本。苏教版第五模块(必修)本的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关涉“亲情”“爱情”“友情”,《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专门指向“爱情”这个复杂话题。对于崔莺莺与张君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传统的解读角度都是正面的.意义评价也都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