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城镇化的发展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我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9.86%,已经达到了中等程度的城市化,而贵州人口城镇化水平为33.81%,还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本文剖析了贵州省城镇化的现状,从自然与地理、交通与经济、教育与政策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贵州省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贵州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各地都采取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举措,为了给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本文对贵州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要着重解开人口“城市内部二元”及“城乡二元”结构.当前,衡阳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明确衡阳人口城镇化的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分析衡阳人口城镇化的途径,探讨衡阳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对衡阳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制度阻碍了人口城镇化发展,我们应创制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有力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撤除人口流动的藩蓠,改革户籍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居,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进行城市过去人事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调整城市发展战略,走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分析了德州市人口动态演变与现状特征、城镇化过程及城镇体系建设,并着重对德州市人口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进行关联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德州市人口现状特征及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德州市城镇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城镇化相关理论,分析了环鄱阳湖区11个县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要优化城镇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制度设计,促进区域城乡社会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研究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分析了原因,着重强调必须走出理论误区,以经济发展区和工贸园区作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加快城市文明的扩散,促进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最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状态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化的两项基本指标。11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发展在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着由强变弱的趋势;与之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发育的影响则要强烈的多。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5,(4):31-36
以就业、人口和人民生活作为人口城镇化的指标,以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外向性作为经济城镇化的指标,结合2000年至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安徽省的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正在逐步上升,但是经济城镇化仍然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对安徽省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导致了经济城镇化的相对滞后以及这种不协调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贵州区域就已出现行政建置。明清时,贵州区域的社会经济急遽发展,贵阳、安顺、遵义、镇远等重要城市在规模和建置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贵州人口密集的城市。贵州建省以来,贵州区域城镇的兴起均与经济、政治、交通重心的出现、设置、转移直接关联。经济中心的形成发展促进了贵州区域城镇化的兴起。贵州城镇兴起的历程,对推进贵州区域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贵州社会经济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进程规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从城镇化中人口土地相互关系入手,收集实地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测定出邢台城镇化中人口土地协调度,针对性地总结出了"人"、"地"协调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搭建由给水排水概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质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毕业实习等6门课程组成的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保证了课程链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全方位和全覆盖。在课程链建设中充分挖掘课程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明确了饮用水安全保障基础课思政教育阶段、专业课思政教育阶段,以及实践环节思政教育阶段的分阶段育人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促进了认知—理解—应用—创新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2.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二元僵局,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在保持与发挥城乡教育区域性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教育互动联结、相互帮扶、相互作用、消解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动态进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为教育公平理论、系统论与控制论、共同体理论、城市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等。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具有区别于城乡教育均衡和统筹城乡教育的独特性与阶段性。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特征为城乡教育目标共识、城乡教育观念互通、城乡教育地位互认、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责任共担、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城乡教育困难互助和城乡教育活动共同参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展可划分为自发型阶段、政府干预型阶段、高度自主型阶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是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构成的,可用以量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监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并评价其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学生中心”理念贯穿于《悉尼协议》,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为契机,在“学生中心”理念下开展专业群建设,有利于落实产教融合、优化治理结构、实现共享共建资源。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科学布局、健全机制、校企共建、教学改革、质量保障等措施开展专业群建设,可以有效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产教融合、协作共享、校企共研、学生受益”,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从宋代诗话这一宏观视野来看,白居易接受群体庞大而复杂,接受状况全面而具体。传统的伦理批评与宋代崇德尚贤的社会风尚使白居易的品格赢得各阶层的尊重。君主的嘉奖、批评家的赞誉、藏书家的传布、文人群体的追贤、民众的敬爱等,共同营造了浓郁的接受氛围。文人群体的影响接受论、不同阶层的文本接受论、道德及文学批评论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白居易接受体系。此接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地域性,反映出社会文风改革、政治教化、怡情悦性的多重需求,显示出宋人的思辨精神和理性批判,转法华而不为法华转,最终塑成一种新型内省人格和平民气质,召唤着后世的接受与再批评。  相似文献   

15.
理查德·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相对主义和后哲学文化论,建立的协同性实用主义,批判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符合论和真理观,肯定解释学的功能与教化作用,否定客观性、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实在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心灵与社会的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先秦关学史研究,卓越地将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识及其美学史结论融汇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经验理性色彩。他以青铜器皿上的器型、铭文和纹饰为切入点,从业经抽象的线条、图案和组配的结构形式,发掘其审美意味,彰显蓬勃旺盛的生命生机和历史性的深重涵值,并首次原创性地运用青铜器花纹来解读和确定关学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郭沫若以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理想为核心,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宏深语境中考察关学现象的变化,反转过来,美学现象则成为社会、历史、文化的表征,呈现双向互涵相协之关系。郭沫若同时兼具了青铜时代的社会史和美学史的开山祖身份和地位,他对先秦关学史精神、特征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说。郭沫若坚守实践美学观,从社会文化实践层面上加以解读、阐释和动态说明,他所进行的是社会学、文化学的美学史研究,所形成的论述话语和逻辑结构,至今仍是治先秦美学史学者的范例。他采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器皿学、文字学等原理,独得先例地创造了“标准器论”和“波动论”,这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研究,进而在先秦美学史的研究方面是世纪性的创获。他谛听远古美学史的“心音”,从文物和文献出发复原和复现美学史的现场。郭沫若先秦关学史研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缘自科学的实证精神、先进的方法论、优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抒写农民消费观念变化和代际嬗递:从勤俭节约的生存型、生产生活型及"收""守"的消费观念,过渡到享受审美及符号型消费,孕育出乐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竞争、追求本体性与社会性价值的心性结构和消费观念,敢于消费、超前消费、透支消费成为农民新的生活准则、价值秩序,过得舒心、及时行乐成了部分农民的消费目标;公益捐赠介入新生代农民的新型消费。农民消费呈现节俭主义和享乐主义伦理并存的两栖特征;另一重大嬗变是:消费观念出现自下而上的反哺,子女对父母与消费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产生影响。总之,农民在消费中践行"物我"关系时,呈现认同与批判杂糅的分裂心理和犬儒姿态,如何摆脱对物的迷恋而超然物外?值得农民兄弟加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崇德尊札、贵中尚和”、“重义轻利、诚信守诺”、“形神相亲、表里相济”的思想观念潜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意蕴.深入发掘传统体育文化和谐意蕴的潜在价值,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对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遏止竞技体育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引导人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现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郭光香 《职教通讯》2022,(2):94-100
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因循守旧,存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单一,师资队伍质的保障低和量的稳定性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社会力量投资不积极,办学主体各自为政、资源整合不到位等问题。而英国工人教育协会敢于革故鼎新,具有满足个人、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设置,涵盖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的师资结构,涵括政府、地方和社会力量的资金来源,自身独立兼具注重合作的办学手段等特点。因此,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应借鉴工人教育协会的办学经验,力求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建设囊括专职、兼职教师及志愿者的师资队伍,筹集多渠道的办学经费,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战“疫”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是一场全社会协同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会对未来在线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对湖北省孝感市开展大规模调查,从组织管理、平台与工具、资源应用、教学内容、家校共育和满意度等方面调查实践效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战“疫”期间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与引领、学校落实与行动、师生探索与适应、教育信息化企业支持与服务、家庭合作与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线教育的理念、在线教育的保障与供给、师生素养与能力、教育信息化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家校共育等仍是影响在线教育发展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