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张广银 《语文天地》2011,(13):37-38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传统的解说为:该文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3.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一、故事之美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  相似文献   

5.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这折戏由十九支曲子组成,深刻地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前三支曲子写莺莺在去长亭的路上,触景生情,深为离别而悲伤。以下八支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动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忠于爱情的象征。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教参上有如下的介绍与评价:《长亭送别》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何以如此对待功名利禄?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足华丽了,莺莺…  相似文献   

7.
儒生的悲哀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代表作家王实甫经典名作《西厢记》中的一折戏,我以为该剧隐隐透射出的是一个儒生的悲哀。《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抱定了“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崔老夫人,自然是张生赴考的强力主张者。而莺莺是反对的,她情愿“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但她无力留住张生,满心俱是离愁。很明显,在这里科举功名成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美丽情感能否得以维系的关键。撇开崔老夫人的因素不说,张生不去赶考可以吗?像莺莺说的那样,“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可以吗?回答是否定的,爱情走到极点,幻灭也…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戏剧,全剧从》头到尾宛如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而其中《长亭送别》更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本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因为感情本身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长亭送别》《一折,并不着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胆的痛苦,而是…  相似文献   

9.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王季思校注本《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也就是一般标目为《妆台窥简》那一折。红娘奉张生之命,将简帖压在莺莺梳妆台上,莺莺看见之后,不仅不感激红娘,反而摆出小姐的架势,把红娘训了一顿。红娘回到张生处复命时,心情很不舒畅。对张生唱了一支[上小楼]: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主要内容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到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困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然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在既成…  相似文献   

13.
<正>张君瑞赴京赶考途中宿普救寺,与同在寺中借住的崔莺莺一见钟情,崔母虽然答应了婚事,却强令报生上朝应试。莺莺和张生经历了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迅疾又被迫分开暮秋时节,寥廓萧瑟,长亭送别,肝肠寸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相似文献   

14.
读了昆明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刊载的《且说“弃掷今何道”》(以下简称《且说》),很受启发。《莺莺传》中的这首“送别”诗,何以董西厢和王西厢都引用了,而所用的故事情节又都与《莺莺传》中的相应情节不同,这将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过去研究西厢的人似乎都没有提出来过,确实是值得探讨一番的。但是《且说》认为董西厢引用这首诗在张生赴试与莺莺送  相似文献   

15.
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歌曲中不少优秀作品,其歌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这对它艺术品格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现代歌曲的早期倡导者李叔同就是一个典范。他在1914年对美国奥德威作词作曲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谱小有修正,重新填词,创作了《送别》,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歌曲的经典。题名《送别》,意境以至词句参照了《西厢记》莺莺长亭送张生一折,夕阳古道无人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句子,化入了李叔同的歌词里面。清人龚自珍的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是李叔同所赞赏的,也部分挪到歌词里而毫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16.
鞠恒瑞 《现代语文》2008,(11):50-50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奇葩,是一部光照千古的爱情著作。作品语言华美,铺叙委婉,神与境会。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节选了其中的一折《长亭送别》。在这一折里,作者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语言,细腻深刻、层次分明的表达了莺莺丰富的内心感受,使莺莺复杂深沉、炽热的感情变得可观、可触、可感,把莺莺的形象刻画的丰满动人。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长亭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的‘生’是什么意思”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查阅资料,各自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①指张生,全句即“喝完张生面前的酒”之意;②是生离死别,即活着之前的意思,因两人结合的前景未卜,此番分别在莺莺看来就是生离死别;③通“身”即身前;④就是指面前。现就学生的答案逐一进行分析:1.意为张生。从孤立的句意看行得通,但联系上下文则让人生疑。这段唱词表现的是临别时莺莺对张生叮嘱的场面,两人对面诉情,应用第二…  相似文献   

18.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又名《暮秋离怀》。剧中以秋天萧瑟之景衬离人伤感之情,被誉为曲中绝调。但是这一折里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却与送别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首诗出现在【四边静】曲牌后的一段念白中——  相似文献   

19.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最精彩的华章,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它的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感美《长亭送别》主要写莺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围绕"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目送"几个情节,描绘了莺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家闺秀美丽而忧伤的情感。莺莺的情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乘车赴长亭的路上,每一个打着深秋烙印的景物:碧云,黄花,西风,枫林,寒烟,衰草……都是勾起这位多情少女离愁别恨的触发点。她的心就像大地被清冷的季节笼罩着一般,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到了长亭,要饮酒饯别,千般缠绵依恋,万种无可奈何,满桌酒菜都被离别湮没了味道,这也许是天  相似文献   

20.
张生跳墙是《西厢记》的有趣关目,然而他跳墙的原因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天骥老师认为张生跳墙的原因在于这个大喜过望的傻角解错了莺莺的诗句:误以为莺莺叫他跳过墙去。所谓“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只是小姐的盼念之辞。〔1〕王季思老师则指出:“张生对莺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