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对《聊斋志异》中以动物、植物、其他自然现象以及人自身和谐为主题的小说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这些小说不仅叙写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丰富、神奇的生命样态,而且探究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透过这些小说表现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进步生态观,传达出作者企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对这一主题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聊斋志异》的文本价值,同时促使我们展开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与内省。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题。电影《寻找刘三姐》全面展示了广西自然生态的魅力,并描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及生存关系,关注了人自身的内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也表达了人对生命自由与爱情自由的追求和对怀乡的思想。这些丰富的生态表达对于当今生态文明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是一部多层次主题的小说,许多学者用各种文艺批评理论解读了其主题.本着为<呼啸山庄>的研究添砖加瓦的目的,本文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小说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的描写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对文明的批判,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生态平衡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它以实践为视角,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立足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统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建构生态文明主题理念,内含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消费理念,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为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合理解决困惑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5.
以苏教版“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课程教学为例,以实践活动和生态保护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并开展了高中生态保护主题的综合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直面环境问题,引发情感共鸣,以期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践行生态保护行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共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以生态批评为基础,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运用到对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意识、社会平等公正、人与自然、两性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上。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他的代表作《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主题,即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实现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标志英国浪漫主义新兴的《抒情歌谣集》开篇作《古舟子咏》和结篇作《丁登寺》中彰显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进行对比解读,希冀能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所显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为解决当今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生态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是目前热门的一种批评视角。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因此,从生态主义的角度解读《幸存者回忆录》,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作者莱辛在作品中从始至终意欲传达的生态主义主题,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作者的警示来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当今的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安全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研究,由此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为我们解决生态安全问题指明了路径方向,它启示我们必须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和建立生态观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和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推进,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明显:物种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严重……正是在这种生态关注的基础上,20世纪文学领域掀起了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关注与批评狂潮,美国小说《少年迈尔斯的海》正是此类文学的重要代表。文章在理解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少年迈尔斯的海》的小说环境、发生事件和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力图还原吉姆林奇小说的忧患主题,展示吉姆林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成长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今天主要是作为生态问题出现的,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便表现出了 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他强调人类不仅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对现行生产方 式及社会制度进行变革,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生态人学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的高度升华。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立足现实的人,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基础上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平等正义建构、人与自然生态一致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作为核心观点构成了马克思生态人学的基本框架。新时代面对人与自然显著的关系问题,可以展现出马克思生态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不仅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也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角度,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是一部描写女拓荒者的边疆小说,女性和自然的关系是他的一个重要主题。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来看,薇拉·凯瑟在《啊!拓荒者》中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逐步解构了女性以及自然的被动性和压迫性地位,建构了一个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4.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生态报告文学创作进一步成熟,发展进一步深化。分析生态报告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其与其他报告文学不同的主题内涵和精神特质:表现在生态报告文学对生态现状的批判及问题根源的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性的反思和强烈的自我救赎意识。当下的生态报告文学也存在着作品内涵的局限性,缺乏全方位反思问题的视角,生态的重视导致审美的缺失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十分丰富,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成为社套最突出问题的时代,马克思前瞻性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社会根源,从而指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共产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一岁的小鹿》是美国女作家玛.金.罗琳斯的一部名作。这部小说除了对迷人的自然风景的细腻描写和儿童成长的主题之外,还反映出作者的生态观和伦理意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这部作品,探讨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以及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宫崎俊动画电影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是其主题之一,传达了自然过度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观点,希望经过依生—竞争—共生的过程最终和谐相处。回归自然是宫崎俊动画电影永恒的主题;融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动画电影方式表达民族心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互动,值得中国动画电影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日趋紧张,极不和谐。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怀念狼》第一次真正把对商州的文化反思上升对整个人类生存命运的忧患和预警,其中发散的环境伦理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想,赋予小说极高的思想价值。小说在显在的“寻找”主题层面上,“怀念狼”就是“怀念英雄”和“怀念勃发的生命”,在潜在的生态主题层面上,“怀念狼”就是“怀念世界的平衡”和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各门学科纷纷涉足这一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敏感之纬,也加入生态环境问题的阵营之中.纵观20余年来的生态文学创作界面有着明显的意识倾向性,大致可以归纳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我国生态危机提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之音:以艺术审美观念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暗含深层生态伦理的观念;带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思考的小说创作,但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致使其创作带有明显的商业化意识倾向.由此,三种意识倾向显示了我国生态写作的困惑和生态艺术空间开拓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