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2.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可以看出《九歌》乃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组民族祭歌。这组民族祭歌既有我们本民族祭歌的原始特色,又凝结着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的一腔幽愤。所以《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于异义焉。”(《楚辞章句》)在此,我们只是从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3.
《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抒情组诗,共十一篇。《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的神灵,而本篇所颂的则是人鬼。  相似文献   

4.
《国殇》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所作《九歌》中的第十篇,是一首奉献给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祭歌。其歌颂英雄时,激昂慷慨,其悼念英雄处,悲壮激烈。这首诗采用了直陈其事的手法,既抒发了屈原对死难将士的深切哀悼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相似文献   

5.
关于《楚辞·九歌》中为什么会有祭祀楚国境外的黄河之神——河伯的娱神祭歌,历来是一个不解之谜。 笔者生长在《九歌》的采撷之地,工作在屈原晚年放逐的沅湘之间,从大量有关典籍和民间传说中,发现屈原在这一带收集整理的《九歌》中,其所以有祭祀河神的祭歌《河伯》,与沅湘之间居民兴衰的历史密切相关,特将其阐述如后,以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6.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相似文献   

7.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囤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这四种看法各有侧重,也有互相结合和补充的部分,对抢劫《九歌》主题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九歌》它不是民间传统意义的祭歌,也不是楚国王室中供观赏的乐舞,而是诗人在楚国巫鬼文化中的祭神形式和楚王室乐舞的双重影响下,而创作的极具个性化的宗教性的祭歌。《九歌》以神灵因恋情上的失落与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体现了同样的思维步调,这正是诗人忠贞为国竟遭疏离的悲凉情怀的真实写照,以民间的宗教祭祀为题材赋予了《九歌》中恋情诗的悲剧的文化意蕴,以深婉哀怨的抒情格调表达了其隐晦而深刻的政治讽喻性。  相似文献   

9.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0.
《九歌》的艺术特色刘复初屈原的重要代表作品《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这个组诗脱胎于楚地民间巫术祭歌,经屈原精心加工创造,达到了相当完美的艺术水准。特别是《九歌》吸收了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弥漫着浪漫主...  相似文献   

11.
《九歌》是屈原对楚国的祭歌"《九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后,改编而成的一组情致缥缈的祭歌,考其源流可上溯至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虞夏时期的"《九歌》"。《九歌》接连赞颂了楚国九位重要的神祇,若不考虑其为祭歌的背景,那它所描绘的那种"男女"婉转幽微、魂牵梦縈的情思,绝对堪称是情歌中的极品。但《九歌》中情神凄惋的"人、神之恋",其宗教神话原型确是"以美貌的女祭侍神,歌舞以乐神,诱惑上界神君降临人间,以便赐予楚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考,以美貌的女祭侍神的风俗,不仅楚国如此,齐国、陈国等中原地区的国家亦如是,且此风俗与两河流域和古代日本亦颇类似。  相似文献   

12.
祭歌这种形式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卦爻辞,等到楚辞中就更臻于成熟了。屈原《九歌》中的《河伯》,就是祭祀河神的诗歌。但它不是宫廷的祭歌,而是屈原在民间流行的祭歌基础上,“更定其词”改写成的诗歌。它也可以说是一首黄河的颂歌。  相似文献   

13.
屈原《九歌》研究中,争议颇多。本文就四个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即认为《九歌》是屈原独立创作而非民间巫歌成分为主;是晚年所写而非早年所写;是楚国岁时常祀之祭歌,而非某一次祈战获福的祀歌;《九歌》中渗透有屈原的失意感情,但无明显的思想寄托和讽谏。文章着重内证,从《九歌》内容上论证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前人的论述,有所比较、吸取和商榷再议。  相似文献   

14.
一、《九歌》的结构与情感脉络屈原《九歌》的结构,前贤时哲多有论述,根据祭歌仪式,大多分其为“迎神→祭神→送神”3个部分,迎神为《东皇太一》,祭神为中间9篇,送神为最后的《礼魂》,按照音乐的结构,迎神之《东皇太一》为序曲,祭神之中间9篇为主体曲,送神之《礼魂》为终曲。闻  相似文献   

15.
屈原所作《九歌》,传本《楚辞》分为十一章(首),篇名与章数不合。这个问题自宋以来,即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解说。这些解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意见是存而勿论,如朱熹说:“篇名《九歌》,而实十有一章,盖不可晓,……今姑阙之,以俟知者;然非义之所急也。”(《楚辞辩证》上)由于不可晓而阙疑,态度是慎重的;但他说非义之所急,就不对了。因为这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小的问题。辩明《九歌》的章数,解决篇名与章数不合的矛盾,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九歌》的性质与内容,了解《九歌》这种体裁——姑且称之为“九”体吧——的体制及其渊源,以及屈原所作《九歌》对后  相似文献   

16.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九歌》,近人多以为其中有对唱。《九歌》中到底哪些篇是对唱,哪些篇是独唱;哪些诗句是男唱,哪些诗句是女唱;哪些诗句是巫唱,哪些诗句是神唱;对唱是正与神的对唱,还是神与神的对唱,抑或是主巫与群正的对唱;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定,纯粹“以意为之”,没有什么客观标准。事实上,《九歌》本是祭歌。祭歌中所反映的全部乐神活动,都是由巫师执司其事的。巫师在祭祀鬼神时,一身二任,既代表他(她)自己,又装神弄鬼,诡称鬼神已经附体,代表着鬼神。同样的,巫师所唱的祭歌,则时而以巫师的口吻唱,时而又以鬼神的口吻唱,但都出自巫师一人之口。作为祭歌的《九歌》,正是巫师的独唱或合唱(独唱者一人而兼神、巫两种角色),而不是男与女、神与正或主巫与群巫的对唱。  相似文献   

18.
《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歌加工而成。这组原来“其词鄙陋”的祠祀曲,经过屈原的手笔以后,思想上、艺术上都显现出新的光彩,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少司命》就是这样一首以卓绝的艺术技  相似文献   

19.
楚辞中的《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所写的祭歌,也是自成体系的十一组诗,由于它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多采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成为卓绝的古典文学名篇.《国殇》这颗瑰丽的珍珠又在《九歌》宝链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20.
对《九歌》的“民间祭歌”说,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批评;从“东皇太一”神的至上性特点,《九歌》创作的神话及经学依据,考辨《九歌》的性质为宫廷祭歌;通过破译诗句中的情感暗码,进一步推论《九歌》的创作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