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明,复社、几社成为文坛的主流,为革除公安、竟陵创作之弊端,在文坛掀起了复古思潮。而文学社团特殊的运作方式对此期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文社把复古作为文学宗旨,从制度上进一步确立了文坛复古方向;文社社集宣扬文学复古,影响遍及全国;文社编选社稿往往将复古作为指导思想,分工合作的编选方式更有效地宣传了文学复古;社稿作者队伍的扩大,以及书商对社稿编选的参与,皆推动了文学复古思想的传播。因此,学术界对晚明文学复古思潮的研究就不能忽略文学社团因素。  相似文献   

2.
晚明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正当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对统治中国文坛长达百年之久的复古派发起进政的时候,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另一文学流派——竟陵派,异军突起,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他们以“幽深孤峭”的倜傥宏论,一扫前后七子的复古文风,复矫公安派末流俚俗之弊,使当时文学之士耳目一新,造成了天下学人翕然趋之之势。这对于转变当时文坛颓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明史·文苑传》记载:“……自宏道矫王(世贞)、李(攀龙)之弊,倡以清新,,惺(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明清之际的钱谦益说:“伯敬少负才藻,有声公车间。擢第之后,思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以驱驾古人之上。而同里有谭生元春者,为之应和,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惺》)  相似文献   

3.
复社作为晚明文社,创建于崇祯初年,以"兴复古学"为号召,原为以"奖进后学"为目标的学术性团体,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其活动不再局限于科举考试的游学和相互砥砺,而是通过讥讽时事、臧否人物表达政治诉求,并联合士绅影响地方政治,直接涉入朝政,影响晚明政局。  相似文献   

4.
征集与出版社稿是晚明文学社群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对文学具有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社群为文人从事文学活动提供了交流平台,成为社群文人相互交流的媒介;社稿刊载社群文人作品,成为社群文人竞相阅读的对象。文学社群既以社集汇文,又以社稿慧人,从而扩大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一体化,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大规模的社稿社集交流活动,促进了读者身份的转变,扩大了阅读群体。文学社群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而言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复社作为晚明文社,创建于崇祯初年,以“兴复古学”为号召,原为以“奖进后学”为目标的学术性团体,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其活动不再局限于科举考试的游学和相互砥砺,而是通过讥讽时事、臧否人物表达政治诉求,并联合士绅影响地方政治,直接涉入朝政,影响晚明政局。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在晚明文坛享有较高声誉,曾“主盟复社”。就具体情况而言,他仅在崇祯六年癸酉(1633)与杨龙友一起主盟国门广业社第二次大会。对此深入研究发现,国门广业社是三年一次大比之年参加乡试的部分复社成员在金陵举行的以举业为目的文学雅集活动,是复社社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7.
自钟惺的《诗归》开始响誉晚明文坛,托名之作也陆续出现。其中题名钟惺的《名媛诗归》是一部较为特殊的评选集,因为此书所选评的对象主要是女诗人的作品。评点者反对复古模拟、崇尚自然真实,这些观点,与钟惺文学理论所强调的内容大致相同。《名媛诗归》的评点也是很有价值的,它一方面宣传了妇女文学的魅力,另一方面宣传了竟陵派的文学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8.
晚明以降,党争频仍,国危时艰,性灵文学的革新已走到了尽头。以复社为首的政治性文社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重树复古大旗。然此复古已非彼复古,以文社为依托,尊经为复古的根柢,力救斯文之弊,一归大雅。这种新变的根本原因乃在于面临末世衰变,经世致用的思想作用于文学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存在着新变派和复古派的斗争。在特定时期,往往会一派占据上风,但随着文学环境的改变,它们又会此消彼长、更迭往复,交替支配着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最大的失误和弊端就是“偏狭”与“摹拟”,其“偏狭”之处主要表现在口号的偏激、对法的过分追求及门户党社观念的盛行等几个方面,由此导致复古运动最终走向摹拟之途和颓败结局,并使七子派成为明代文坛永恒的悲剧角色。  相似文献   

11.
文人结社现象贯穿有明以来近三百年历史,晚明文人结社的数量和规模均为史前所罕见,构成士子人生、文学、政治生活、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本文拟就晚明文人社团经费来源进行研究,其中以复社为代表进行集中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题:茶陵派研究 答辩通过日期:2003年5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论文以成化、弘治年间的茶陵派为研究对象。明代台阁体文学发展到正统年间,渐趋式微,当时文坛不少作家对其文风进行了批驳和纠正。以李东阳为宗主的茶陵派在此文学思潮中脱颖而出,其创作和理论引导文学时尚,盛行一时。茶陵派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衔接“台阁体”和“前七子”的过渡流派,担纲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对台阁体“啴缓冗沓”诗风纠偏起衰的同时,又为“前七子”的复古理论奠定了基础,扮演了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末主秉文坛的复社"二张"之一,张采叙事散文的特点于思想内容上,一扫王阳明以来的文坛纷纭,恪守明经倡学,回归程朱理学范畴;在叙事技巧上,善于将人物置身于特别的场景中凸显人物性格,善于营造静穆朴实的文风。作为张采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文体,"传状"文无疑是洞见复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次次复古思潮可以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不论是文史哲一体的先秦诸子时代孔孟对尧舜禹等古圣先王的追慕、老子对远古社会的向往,还是韩愈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抑或是李梦阳为代表的明代七子文学复古思潮,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浓郁的现世情怀。复古,不是回到过去,是为了通今。古为今用,切中时弊,除旧布新,才是文学复古思潮的旨归。  相似文献   

16.
明代评点大家孙鑛的《文选》评点著作——《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表现了他的复古思想。孙鑛在《文选》评点中提倡精腴简奥的理想文风,以之为衡量选篇的标准,并提出实现理想文风的两条途径:掌握为文之法和对作品进行反复锤炼。《孙月峰先生评文选》也因表达了评点者的文学思想和批评主张,凸显了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成为《文选》评点史上质量最高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何兴起,论者多认为缘起于反台阁体文风。诚然,反对台阁体,确实把明代文学复古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一种文学思潮能够出现,且又能延续数年之久,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把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与理学在明代的演变放在一起来考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明代文学复古思潮正是随着理学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本文旨在通过展示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发展历程,从中看一看理学在明代的演变对这一复古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竟陵派的两大旗手,钟惺和谭元春在党争中的态度迥然有异,性格上的反差导致交往原则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成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文风。然而,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竟陵派无法避免重蹈公安派的覆辙,体现了东林党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9.
复古派"末五子"之一的屠隆文学思想表现了由复古向性灵过渡的特征.屠隆的"性情说"提倡文学抒发个人性情,以"各极其致"取代格调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从而超越了复古派的格调理论."性情说"是对复古派"情真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屠隆"性情说"的内涵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以及文人思想的变化,复古理论中的某些理论内涵会发展成导致复古派消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北宋江西文风的发展可分做三个阶段:庆历以前,南丰曾氏、临川王氏已提出"长于议论、务用应世"的文学理念;庆历至嘉年间,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结成师友,使江西几个古文家族汇流,遂形成江西古文家主盟文坛的事实;嘉以后,江西籍作家归纳欧、曾等文风特色,进一步塑造了"江西文风"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