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决定译者文化取向,进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译作的语言表达。我们研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首及屠岸和辜正坤的汉译本(含修订本),受益颇多。研究发现,译者所处时代影响翻译策略选择,译者文化背景影响译作语言使用,文化能力增强推动重译质量提升。文化取向影响了翻译心理和翻译过程。文化又因翻译而得到交流与传播、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是基于译者对原文意义解构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译者的原有认知影响这一认知活动过程.无论是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还是译者的原有认知基础都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为例,分析以上两种因素如何影响文中有关伊斯兰教和阿富汗词汇的翻译,得出:主流社会文化意识影响着译者的社会文化认知,从而操控着翻译过程;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决定着译作的成败与否.提出翻译文学不能一味地迎合目的语读者而忽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作为翻译行为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其文学标准、接受方式、社会意识形态等必然对翻译产生影响,形成译本不同的翻译取向,从而产生许多独特的译作;社会文化通过译者作用于翻译作品,译者对需译文本的选择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而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从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比较许渊冲、龚景浩不同译者的唐诗译作,分析译者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和对文化意象理解的差异在唐诗译作中的具体表现,认为译者只有了解原诗的创作背景,体会所涉及的文化意象,对原诗的内容、结构和韵律进行全面审视,才能准确表达出唐代诗歌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也充满着佛教和道教文化意识及其有关的语汇。对这些宗教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处理,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而且也关系到其译作的成败。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视角就《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及其宗教渊源进行阐释与解读,可看出,《红楼梦》英译本对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在其所属元文本影响下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取向和翻译观,从而使其译作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杨必的译作《名利场》被盛赞为我国译苑中的一株奇葩,其成功之处在于译者如何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和内容。从求异和求同的角度分析杨必《名利场》译本中的文化传真度;指出译者在某些方面过于追求求同而忽略了求异的重要性,有失文化传真,其所谓的忠实不过是对译者自身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目的语文化的忠实;强调求异在文学翻译中对文化传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转换策略。文章认为,宏观的文化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因素使作为主体的译者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取向,是影响译者策略选择的社会文化原因,并指出在当代跨文化语境下,异化翻译是译者的主流取向。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源语文化经由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传递到译语文化中去,各种主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在其中.译者在选择翻译材料,进行翻译活动时,译作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其所属译语文化的烙印.而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活动更倾向于翻译的社会功能,其时代赋予译者的文化重任更凸现在其译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意图性是语篇语言学家RdeBeaugrande与WDressler提出的七项语篇标准之一.在语篇理解的过程中,只有当读者领会了作者的意图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交流的中介,能否将原作的意图再现于译作中,对译文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语篇的意图性特征出发,对<祝福>及其英译本的语篇意图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实例说明译者如何以简洁生动的笔触,以及贴切的选词和恰当的文化信息转换,在忠于原作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意图.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研究文化身份和翻译的关系,可以从翻译的过程和作品两方面着手。译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手段、塑造的文化身份就不同。译作传达的应该是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文化语境是决定原作、译作形成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的审美意识和等效意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主体意识,以谋求与客体文本相统一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张延晏 《考试周刊》2012,(72):26-27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就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翻译的文化纬度的重要性也随之显得日益突出。西方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说明中译英并不成功。中国译者的翻译与西方读者之间的矛盾,有语言层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文化因素对译作的操控,只有加强文化意识,提倡不同学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中译英的地位,增强翻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翻译     
阐释了文化和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译者有时很难传递原作的真正意图,而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两个技巧可以尽可能的再现原语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主体,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跨文化意识是译者必备的一种素质。文章试图通过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The Story ofthe Stone中前八十回有关宗教哲理辞条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评述中国的杨宪益和英国的霍克斯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和再现原作审美体验等方面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认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持有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本文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对可能出现的亏损现象进行补偿的七种语用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直接翻译加脚注、直接翻译加修饰语、直接翻译增加隐含意义、音译、直接翻译间接翻译合用、转换文化意象等.本文认为,在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中,在确保原文文化意象不会亏损的前提下,译者应尽可能地使译文释义性相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使其与译文读者的审美期盼相吻合.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真正肩负起传达原语文化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6.
文化语境是决定原作、译作形成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的审美意识和等效意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主体意识.以谋求与客体文本相统一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廖北平 《英语辅导》2011,(1):164-168
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两种翻译方法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对源语言文本的语言(句法)和文化概念的处理上。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译作要求,有取其极端者,有理性折中者。对文化概念的翻译,译界倾向性的做法是:如果译语中存在类似的文化意象,自然采用归化意译;如果源语言文本里的文化意象在译语中空缺,则仍采用意译。由于源语言文化意象的他族陌生性,一般不采用直译或异化翻译。对源语言文本里的特有文化意象采取归化意译,往往不能传递源语言里特有的文化内涵,会造成源语言的文化在译语里丧失,而大大降低翻译的文化价值,妨碍翻译传递文化职能的充分实现。本文拟论证并力荐文化概念和意象的直译传真原则-异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原作的不可再现性和译作的不可终极性,摆脱翻译的传统规定性约束,转向文化翻译的新视角,解读和对比《红楼梦》中《五美吟》两个英译本的差异,提倡重视译本的“来世生命”和译者的地位,以期获得新的共鸣和互动.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所追求的是译作与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翻译时作必要的文化诠释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它已成为翻译这一重构交际事件过程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晏丽 《英语广场》2016,(12):24-25
本文以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英译为例,从文化翻译视角探讨了中医文化翻译策略,指出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认为从文化翻译视角看中医文化翻译,有利于在全球化浪潮下建立中医文化身份,扩大中医文化影响力,让中医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