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数学教学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生成过程,整个过程通过师生对话与合作共同参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推进。在数学生成课堂中,教师需整合多媒体和传统学具的优势,让传统学具扮演各种有趣的"角色",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体验、去感受,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制造认知冲突,挖掘知识本质,以促进学生自主生成。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必须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始终关爱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赋予课堂更多的生成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从传统的“事先预设”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3.
林仁振 《考试周刊》2013,(81):74-75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理念说明: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一、使用学具,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操作学具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表象,从而形成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5.
张建忠 《考试周刊》2012,(79):67-67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我们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从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生成中进行有效教学。本文试着从教学流程的角度来解读数学“生成性教学”的一般策略,生成,需精心预设;生成,需尊重学生的发言;生成,需机智把握契机,适时调整,以学定教;生成,需讲究策略,时而放大,时而缩小,时而引申,时而搁置;生成,还需不断反思。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然而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学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然而在目前大多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存在学具操作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具的操作往往是为操作而操作,为应用而应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控制,对学生操作学具的方法教师缺乏指导,使学具成了名符其实的摆花架子的装饰品,结果通常是耗时多而收获少。本文中,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学具操作“四不当”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可以说,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学具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学具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动态“生成”的课堂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以往“授之以鱼”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授之以渔”和“悟其渔识”。课堂最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关注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教师应不断启发、点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习能力提高。生成的课堂应使课堂由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变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由师教生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叶澜教授曾说过:“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何为“动态生成”?我的理解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天生就具有的思维能力出发,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地组织数学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活”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愉悦的“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精彩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大量的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学生的一问一答。他们永远是老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呢?更不用说去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创作活动,师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在英语课上我尽量让学生“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到底该如何…  相似文献   

11.
以课堂为主阵地,促进学生"生成性"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发展;建构开放式教学不仅是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转变,而且是促进学生"生成性"自主发展的需要,但这需要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是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大亮点,人们从数学教学实践的角度来审视,发现许多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缺失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经验的缺失、教师开发和使用教学具的意识不强、评价手段和方式的滞后等都直接导致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缺失。在进行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数学认知过程,构建比较全面的数学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仍然是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树立学生即资源的资源观;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学生群体;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4.
研究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问题是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意识,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教学环境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具有不同的作用。物质的环境与师生交往形成的心理环境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教学环境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问题是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意识,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教学环境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具有不同的作用。物质的环境与师生交往形成的心理环境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微课"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经验与课程内容、目标确定等因素开发出的微型教与学视频。当高中学生开展完全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活动时,"微课"学习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情境性的生活,是一种主体性的生活,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生活。教师只有把握"微课"学习生活的基本特征,才能实现"微课"自主学习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For regulation of text learning to be effective, students need to accurately monitor their text comprehension. Similarly, to provide adaptive instruction, teachers need to accurately monitor and regulate students’ text comprehension. Performing generative activities prior to monitoring has been suggest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diagnostic cues, improving monitoring accuracy; an open question is whether this would also help teacher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wo generative activities, diagram completion and diagram drawing, improved secondary education students’ (n = 248) monitoring and regulation accuracy of text comprehension (Experiment 1) and whether viewing students’ diagrams improved teachers’ (N = 18) monitoring and regulation of students’ text comprehension (Experiment 2). Students’ monitoring and teachers’ regulation accuracy was higher in the diagramming conditions than in the no-diagramming condition. Students and teachers used diagnostic cues when judging students’ text comprehension: Improving students’ monitoring and teachers’ regulation of students’ text comprehension relies on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of diagnostic cues.  相似文献   

18.
Well-designed instructional videos are powerful tools for helping students learn and prompting students to use generative strategies while learning from videos further bolsters their effectivenes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al factors, such as achievement goals, relate to how students learn with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s that include instructional videos and generative strategies.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how achievement goals predict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ehaviors when learning with instructional videos that required students to answer practice questions between videos, as well as how those activities predicted subsequent unit exam performance one week later. Additionally, we tested the best measurement models for modeling achievement goals between traditional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bifacto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bifactor model fit our data best and was used for all subsequent analys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onger mastery goal endorsement predicted performance on the practice questions in the multi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in turn positively predicted unit exam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students’ time spent watching videos positively predicted practice question performance. Taken together, this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availing role of adaptive motivations, like mastery goals, in learning from instructional videos that prompt the use of gen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9.
“教学生成”概念的内涵,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性”是对“预设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是相对于“接受”而言的,“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超越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教学生成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必须转变传统的刚性、静态的封闭型“教程设计观”,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学程设计观”。  相似文献   

20.
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下列手段和方法能行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习兴趣的培养、多种教学模式组合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交叉教学、因材施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