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日本翻刻的中文典籍以及日人对汉文化进行研究或对汉籍注释而刊印成的日人汉文著作统称为和刻本。本文首次公布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和刻本汉籍,并对日本刊印的和刻本汉籍及其回流中土的情况做了简要的概述,论述了和刻本汉籍独特的文献价值,肯定了和刻本在中日传统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有着数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汉字、汉籍、汉俗……曾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大陆输往日本列岛。向日本延伸的汉文化与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相融会,共同组成了日本文明的根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汉籍成为日本文化的主体典籍,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今存世的日本各种书目文献估计,从公元285年(日应神天皇十六年),第一汉籍《论语》、《千字文》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从中国传往日本的汉籍已多达四千余种,而1911年以后,汉籍东输日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证书目、史料,探讨了唐代日本摄取中国汉籍的途径以及中国汉籍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主要是汉语文言文)撰写、 刊行的书籍。这类古籍流布颇广,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本文 以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刊印历史、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古籍,在国外被称为“汉籍”。早在中国西晋时期,《论语》、《千字文》等汉籍名著就已传入日本,此后,印刷术也在日本传播。随着中日友好往来的发展及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入的汉籍越来越多,在日本相应出现了许多汉籍文库(即图书馆)和汉籍收藏家。日本人历代治汉学、珍视汉籍,同时十分重视汉籍目录的编纂工作。自明治(1868—1912)以来,日本各大学、学术研究机关及汉学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理研究,编制了大量的汉籍目录索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日本的“汉学”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基本概念汉籍的概念从最广的含义而言,就是用汉字撰写的书籍①.而最狭义的汉籍,自然是中国人所著,在中国传抄或刊刻的书籍.由于汉文传播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所以这三个地区学者用汉文所撰述的著作,也算是汉籍.与此同时,在中国以外,用汉字传抄或刊刻中国固有的典籍,也是汉籍,而在日本刊刻的汉籍通常称为和刻本汉籍.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目录学的方法,分析唐代日人所撰传入日本的汉籍目录,梳理汉籍东传的历史、路径、规模与种类,从文化传播角度论证汉籍对古代日本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谈及域外汉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境内流散到国外的隋唐旧籍、敦煌卷子、宋椠元刊,以及明清印本等。而另一大宗域外汉籍,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人足够的关注,这就是在日本境内由日本人据中国古籍翻版刊印的图书——和刻本汉籍。近年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在和刻本汉籍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成果之一,即是《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 该书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宝平副教授任主编,辽宁图书馆韩锡锋研究员任副主编,聘请学术界前辈顾廷龙先生任中方顾问,聘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任日方顾问,联合全国68家图书馆同仁参加,历时五载通力合作编成。此书列入国家教委人  相似文献   

9.
陈莉 《文化遗产》2014,(5):144-150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收藏古籍资源丰富,其中有一些是在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用汉文刊刻的古籍,在国内统称朝鲜本(或称高丽本)、日本本(或称和刻本)、越南本(或称安喃本)。这些古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国文化及各国汉籍的刊刻特点。本文着眼于越南汉籍,藉此探知越南本土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之渊源。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收藏大量的汉籍,且十分重视对汉籍的整理和编目工作。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日本图书馆业也开始对所藏汉籍数字化。全国汉籍—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的研发,不仅使日本国内较为分散的汉籍数据库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而且对汉籍数字化的研发与技术革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对汉籍的定义进行考察,并扼要介绍日本汉籍庋藏机构的基础上,重点从6个方面论述近年来日本汉籍出版与研究的情况:数量众多的汉籍目录索引和解题的出版;对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译介;汉籍整理的专题化和细化;珍稀善本的影印;图录的出版;汉籍书店的发达。最后指出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汉籍数字化规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加快,使汉籍数字化成为中国典籍研究发展基本趋势之一。目前,这一工作处于相对无序状态,制作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进行制作,缺乏合理的统一规范,这就有可能在将来因前瞻性思考不足而出现损失。笔者试图根据自己实际从事汉籍数字化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借助海内外其他经验教训,提出初步工作规范,以作为讨论的基础。1. 数字化形式规范。汉籍数字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图形方式,即通过扫描,将汉籍原本转变为电脑图形文件。此方式改变汉籍载体,大大降低了存储成本与空间,且完整保留汉籍原貌。缺点是不能对汉…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汉籍在域外最大的资料库.调查、发现、整理日本馆藏汉籍,充分发掘、研究其文献价值,可以与我国的馆藏文献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进程.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本馆藏汉籍目录的基础上,以《诗经》为例,梳理出日本馆藏汉籍文献的价值优势.  相似文献   

14.
2003年4月,笔者应邀赴日本二松学舍大学大学院任特聘教授。该校由明治时期著名汉学家三岛中洲于1877年创立,是一所具有汉学研究传统的著名大学。在日期间,笔者获得了东瀛汉学界的许多新信息,现将有关汉籍出版研究的动向草成此文,聊作芹献。  相似文献   

15.
2007年8月17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军区华东饭店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的80馀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收到交流论文50馀篇,涉及文学、历  相似文献   

16.
“域外汉籍”,既包括流传到域外的中国典籍的抄本、刻本,也包括在域外传抄和刻印的中国典籍,此外,还可以指外国人用汉文写作的创作和研究著作。最后这一类文献也称之为“准汉籍”。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典籍就已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以后,随着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扩大,中国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地传到亚洲各地,并对朝鲜、日  相似文献   

17.
刻本汉籍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古籍版本类型,相互之间虽然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版本形态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然本质上却是打上很深民族文化烙印的独立文化遗产,因此,在版本学研究中不能混为一体。本文以中国清代与日本江户时期的刻本汉籍为对象,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任剑乔  邓开锋 《出版视野》2009,(1):F0002-F0002
经过近五年的不断努力,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下简称《珍本文库》)由西南师大出版神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于2008年10月下旬顺利推出第一辑(共20册)。2008年11月26日下午,西南师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汉籍之路”学术座谈会暨《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工作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9.
从1838年起至今,英国各类图书馆所编纂的汉籍目录达14种之多。其采用的分类编排方法,包括关键词首字母法、西方学科分类法与五部分类法。这些目录揭示了英国收藏汉籍的基本情况,著录了多种善本,描绘了汉籍的流转历史,代表着英国学者编纂汉籍目录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分类、著录、版本考察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20.
北美汉籍收藏的起步,与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有着直接的关系。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的美方代表凯莱布·顾盛于1845年运往美国的一批237种2,547卷藏书,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批成规模的中文藏书,也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汉籍收藏的发端,在北美汉籍收藏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