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文献辨伪作为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文献编纂学中的重要环节。历史上不少杰出的档案文献编纂学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就是其中之一。阎若璩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系统的考辨,运用由根柢而之枝节之法,从文体、篇数、篇名等方面逐一考证,内容详尽,有根有据,从而使其论证立于不败之地,在辨伪发展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尚书古文疏证》一书,不仅将《古文尚书》之伪铁定成案,而且,其敢于怀疑经典的辨伪精神与行之有效的辨伪方法,也给后世乃至当代的辨伪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卜艳 《兰台世界》2016,(1):158-160
魏源《书古微》对《尚书》真伪进行考辨,不仅承续阎若璩之说,辨东晋伪《古文尚书》,而且敢于质疑,进一步辨东汉马、郑《古文尚书》作伪,开创了《尚书》辨伪的新话题。  相似文献   

3.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4.
唐婉莹 《大观周刊》2012,(29):31-31
《论语注疏》中,正义日:郑玄注《太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日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友”比“朋”是更深层次意义的朋友。“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下求学的人,而“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怀有共同抱负的人。所以《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故略不言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也应当是指那些怀有共同志趣和抱负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5.
一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广播事业的基本性质和职能,以“喉舌”和“耳目”概括,早已为党的报纸和广播所确定,其本义是传播最新时政情况,表达政治主张和愿望要求,并成为新闻广播工作者实践的准则。“喉舌”和“耳目”出于古籍。“喉舌”系指古代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要官员。《辞源》所引《古文苑十五扬雄尚书箴》云:“是机是密,出纳朕命,王之喉舌”。“耳目”则指探听消息者或视听所系之物。《辞海》引用《左传·成公二年》  相似文献   

6.
《诗毛氏传疏》是陈奂最重要的《诗经》研究著作,其撰写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发明古文毛诗.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传疏》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但如果站在当今训诂学的立场上看, 《传疏》仍然存在误解毛诗经传的不足.这些不足实质上是陈奂严重低估了注释书解释对象语义的复杂性及其解释的多样性.陈奂对于注释书训诂重要特点认识的不足,与他对“小学”与“经学”关系的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密切相关,而他这种有问题的理解又集中体现了乾嘉学派对于注释书训诂的总体认识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剖析《传疏》误解经传的不足,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乾嘉学派的训诂成就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冰野 《兰台内外》2007,(1):64-64
“市”最初叫作“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干市井”句子。那么。为什么叫作“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较为后人认同的是《春秋井田记》说:“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同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  相似文献   

8.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所出《古文尚书》共三片,都为经注合抄唐写本。LM20-1461-27-15《尚书·毕命》和LM20-1458-13-05《尚书·汤誓》均为隶古定字本,其篇目在敦煌吐鲁番出土《古文尚书》中均系首次发现,前者与日本岩崎本《尚书·毕命》或许源自同一个底本,后者与日本内野本《尚书·汤誓》或许源自同一个底本。LM20-1468-06-08《尚书·盘庚》为今字本,其篇目在以往的吐鲁番写本《古文尚书》中未见,从抄写形制来看,疑为当地学生所抄,为攻习课业之用。这三片吐鲁番写本《古文尚书》的发现,是唐代吐鲁番地区流传《古文尚书》的又一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10.
"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正义》:"《说文》云:璿,赤玉也。"(卷一/页24)(中华书局1982年版点校本,下同) 吉案:赤,南宋黄善夫本(以下简称黄本)同,殿本作"美"。《说文·玉部》:"璿,美玉也。"《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璿,美玉。"孔颖达疏:"《说文》云:璿,美玉也。"《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索隐》:"案《尚书》旋作璿,马融云:璿,美玉也。"殿本是也,当据改。  相似文献   

11.
清代校释群书,名家辈出。卢文 《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等,受到学术界一致推崇,享誉天下。在这个领域也有贡献甚大,而世人重视不够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便是一例。 段氏校释群书集中于他的《古文尚书撰异》和《说文解字注》。其中《说文注》作为乾嘉时期文  相似文献   

12.
黄光 《档案》2008,(2):21-23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著书甚多,完整流传至今的有《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的注,其它都已失传。  相似文献   

13.
高正伟 《图书馆杂志》2012,(2):75-81,74
《孟子赵注》版本可考者实始于宋,其主要有三个系统:一是经注本系统,即《孟子》与赵岐注的合本,也可称单注本或章句本系统;二是与伪孙奭疏相结合的注疏本系统;三是晚起于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的新注疏本系统。经注本系统宋元以刻本为主,包括蜀大字本、巾箱本、小字本、岳氏本、世彩堂本等;明清刻本、抄本皆有,包括吴抄校本、永怀堂本、毛抄校本、何氏兄弟抄校本、戴震抄校本、孔本、韩本等等。各版本之间有较为复杂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15.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6.
杜泽逊 《图书馆杂志》2006,25(10):72-74
《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为中国传统学术集大成之作,张之洞认为《总目》是从事学术研究之“良师”,洵非过誉。唯卷帙浩繁,出于众手,偶有疏误,诚所难免。余撰《四库存目标注》,寓目《存目》之书不下五千种,每见《提要》讹误,辄笔于简端,经、史两部陆续整理刊布,此则子部,聊作赓续之篇,仍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闺意献张水部》为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名篇,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首句中的“停”字,各说不一.有释为“放置”者,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停,停放.”②又有释为“停留”或“留”者,意在强调红烛之通宵不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云:“停,,留,即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③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唐诗选》同,云:“停,停留.  相似文献   

18.
宋代朱敦儒的《樵歌》卷下有一首《菩萨蛮》词,谨录如下:芙蓉红落秋风急,夜寒纸帐霜华湿。枕畔木瓜香,晓来清兴长。轻舟青箬笠,短■溪光碧。去觅谢三郎,芦花何处藏。今人邓子勉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词别集丛刊》之一,1998年7月版)所作“谢三郎”笺注云:“所指不详。宋人词作中多用之。《五灯会元》卷十八《育王普崇禅师》:‘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则其类型略同渔父,指隐居避世者。”虽对此一人物典故有所抉发,但仍不得其详,不知其渊源所自。然而此注以佛书为证之致思方向不无指引之功。  相似文献   

19.
《素书》相传为秦人黄公石著,《四库全书》收在子部"兵法"类中,并录有宋代宰相张商英所作注,其作为一部伪书,已无疑义。明代以后认定是张商英伪撰,此后成为定谳。笔者从文献传承以及文本本身内容的角度予以考察,认为:尽管张商英曾经为《素书》作注,但不能由此归属其伪撰者为张商英,而是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20.
宗炳《画山水序》有一句云:“而贤者通”,“通”字甚少有人注意,而实至为重要者。《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疏:“通晓于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唐君毅称之为“交感之际”,即吾人生命体验之起点。察《全晋文》卷二九王修《贤人论》,有云:“敬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洞”者空也,空者通也。故《全宋文》卷二十宗炳《答何衡阳书》:“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进皆空也……贤者心与理一,故颜子‘庶乎屡空’,有若无、实若虚也”;卷二十一《明佛论》:“虽以颜子之微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